医药资讯
- 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成人中的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有效性研究 背景介绍 在英国,约每30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受到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的影响,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银屑病 、银屑病关节炎 、炎症性肠病 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这些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不含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治疗,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肺炎球菌感染尤其常见,但至今,肺炎球菌疫苗在这些患者中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广泛研究。因此,2024年9月,《Lancet Rheumatol》期刊发布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肺炎球菌疫苗在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患者中的预防作用。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 设计,分析了来自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黄金数据库(CPRD)的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并结合住院和死亡信息。研究对象为1997年4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确诊的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成年人。研究团队通过发病率密度抽样方法,匹配了10个同期对照,以年龄和性别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 肺炎住院 、肺炎死亡 及抗生素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 等结局。 研究结果 第一项分析 :涉及12360名患者,其中1884名(15.2%)因肺炎住院,10476名(84.8%)未住院。 第二项分析 :包含5321名患者,781人(14.7%)死于肺炎,4540人(85.3%)存活。 第三项分析 :共涉及54530名患者,10549人(19.3%)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并需要抗生素治疗,43981人(80.7%)未感染。 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与以下三项结局呈显著负相关: 肺炎住院 (调整比值比:0.70,95% CI:0.60-0.81) 肺炎死亡 (调整比值比:0.60,95% CI:0.48-0.76) 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调整比值比:0.76,95% CI:0.72-0.80) 结论 研究表明,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显著减少了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患者因肺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同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需求。这一发现未发现明显的残余混杂因素 。然而,作为观察性研究,本研究仍无法排除某些未被测量的混杂因素。因此,研究结果仍需在其他国家的类似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该研究为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患者提供了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的重要数据支持,表明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肺炎相关的健康风险。未来,需要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数据来进一步确认这些结论,为全球免疫接种策略提供依据。
2025-03-25
- 全球首个体重管理AI大模型“减单”正式发布,开启智能健康新时代 创新突破:“减单”AI大模型亮相合肥 3月23日,全球首款专注于体重管理的AI大模型——“减单” 在合肥正式发布。这一突破性成果由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教授团队 ,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和浙江诺特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诺特公司”)共同研发。 当前,我国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 ,成人超重率高达34.3%,肥胖率达16.4%,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若缺乏有效干预,预计到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或将激增至70.5%。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 等16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利用科技手段强化健康管理,并在3年内构建完善的体重管理支持体系 。 “减单”AI模型:科技赋能个性化体重管理 在发布会上,诺特公司董事长吴向明 表示,“减单”是基于DeepSeek、OpenAI、豆包 等大模型,并结合诺特公司21年体重管理经验 及超40万患者数据 训练而成。该模型依托“智能工具+专业支持+生态构建”模式,能够将以往需要专业团队持续跟踪的体重管理服务,转化为 智能化、个性化的数字健康助手。 与同类AI大模型相比,“减单”是全球首个专注于生活方式干预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的垂直应用模型 ,其模块化应用可快速扩展至内分泌科、营养科乃至全科医疗管理领域 。据估算,未来3年内,“减单”有望覆盖超过1亿名慢病患者 。 智能健康管理:“减单”如何改变体重控制方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郑雪瑛 表示,“减单”能够协助临床营养师快速构建个体健康档案 。例如,用户只需上传一日三餐的图片或文字描述 ,AI助手便可智能分析其饮食摄入情况,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 ,并给予更健康的饮食建议。此外,该AI助手还会提供科学的烹饪指导 ,帮助用户优化食物搭配,以达到更高效的体重管理目标。 “减单”AI的三大核心创新点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处长吴伟 在发布会上强调,“减单”大模型的推出,不仅是科技赋能健康管理的一次重大进步,更具有三大核心创新突破 : “千人千策”个性化干预 :根据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体重管理方案,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健康管理 。 营养、运动、行为管理全链路覆盖 :打通饮食营养分析、运动指导、行为矫正 的全流程,实现健康干预的系统化升级 。 智能交互更“有温度” :借助多模态AI技术 ,实现语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交互方式,让健康管理更加便捷、接地气 ,助力公众从被动治疗 向主动健康管理 转变。 展望未来:“减单”助力全民健康升级 随着AI+健康管理 技术的发展,“减单”不仅将助力医疗体系优化 ,提升基层健康管理效率 ,还将推动体重管理进入智能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未来,“减单”将在慢病管理、营养干预、体重控制等多个领域 持续优化,为亿万用户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健康解决方案 ,助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
2025-03-25
- 重磅消息:两款药物入选“罕见疾病药物研发关爱计划”试点项目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DE)官网发布了消息,华润双鹤的羟钴胺注射液和Genzyme公司研发的Fitusiran注射液成功入选《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疾病药物研发试点工作计划(“关爱计划”)》项目。这一举措将加速这些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助力罕见疾病患者获得更多治疗选择。 一、羟钴胺注射液:关注儿童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治疗 药品名称: 羟钴胺注射液 研发单位: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适应症: 本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儿童甲基丙二酸血症(MMA)伴或不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代谢紊乱。 申报阶段: 目前处于A阶段——研发立项阶段。 重点工作: 在该阶段,药企将通过患者详细调研问卷的收集,进一步了解MMA疾病的自然史,为未来药物开发、剂型优化等提供数据支持。 二、Fitusiran注射液:血友病患者的新希望 药品名称: Fitusiran注射液 研发单位: Genzyme Corporation 适应症: 适用于作为常规预防治疗,针对有或没有凝血因子VIII或IX抑制物的血友病A或B的成人及≥12岁青少年患者,预防或减少出血的发生频率。 申报阶段: 当前处于D阶段——上市申请前/上市申请阶段。 重点工作: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药企计划开展患者定性访谈研究,收集与评估Fitusiran使用前后的患者治疗体验,并将在上市后进一步跟踪其安全性、有效性等数据。 罕见疾病药物研发加速 此次两款药物的入选标志着“关爱计划”在推动罕见疾病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这一计划,制药公司不仅能加快药物的临床研发进程,还能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随着该计划的实施,更多针对罕见病的创新疗法将有机会走向市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罕见疾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福音,期待这些新药能为他们带来治疗上的新希望。 总结: 关爱计划的试点项目为罕见疾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两款创新药物的逐步推进,未来将为更多罕见疾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2025-03-25
- 赛诺菲注射用卡普赛珠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或为aTTP患者带来新选择 3月21日,国家药监局(NMPA)发布公告,赛诺菲申报的注射用卡普赛珠单抗(Caplacizumab,商品名:Cablivi)拟纳入优先审评。这款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成人及12岁以上、体重至少40公斤的青少年患者,尤其是那些需要与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治疗联合应用的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患者。此项进展对于国内aTTP患者而言,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纳米抗体药物的突破:全球首款应用于aTTP治疗 Caplacizumab是全球首个获批的纳米抗体药物。它通过靶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A1结构域,抑制其与血小板GPIb-IX-V受体的结合,从而有效防止血小板粘附与微血栓形成。自2018年和2019年先后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与美国FDA批准以来,这款药物已成为治疗成人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选择。 赛诺菲战略收购与市场潜力 赛诺菲自2018年以39亿欧元收购Ablynx以来,将Caplacizumab纳入其产品管线,并推动其全球商业化。2023年,Caplacizumab的全球销售额达到了18亿元人民币,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该药物的市场表现进一步证明了纳米抗体药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 纳米抗体药物的技术优势与未来前景 纳米抗体因其小分子量、高稳定性和强穿透性,成为生物医药研发的前沿技术之一。自30年前首次在骆驼体内发现纳米抗体以来,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诊断试剂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球已有数十款纳米抗体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在精准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疾病治疗方式的革新。 国内市场的加速引入:创新疗法的突破 Caplacizumab在中国的优先审评,标志着我国在引入创新疗法方面的加速步伐,也展示了纳米抗体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巨大潜力。随着赛诺菲等生物医药企业的不断投入,罕见病的治疗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迎来新的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总的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药物的引入,aTTP等罕见病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在生物医药领域,纳米抗体技术将可能成为精准治疗的重要工具。
2025-03-24
- 中山大学崔隽教授团队发现癌症铁死亡新靶点:zDHHC8 研究背景与发现 中山大学崔隽教授团队近期在《Nature Cancer》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题为《Palmitoylation of GPX4 via the targetable ZDHHC8 determines ferroptosis sensitivity and antitumor immunity》。研究揭示了zDHHC8通过棕榈酰化修饰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在铁死亡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且该机制与肿瘤免疫治疗密切相关。 zDHHC8与铁死亡的关系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性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表明,GPX4是一种关键的抗氧化酶,能减缓脂质过氧化,抑制铁死亡的发生。而zDHHC8作为一种S-酰基转移酶,能够通过对GPX4进行棕榈酰化修饰,改变其功能,进而防止铁死亡的发生。研究团队发现,在多种肿瘤细胞中,zDHHC8的表达水平较高,且其作用于GPX4的棕榈酰化修饰是其抗铁死亡的重要机制。 PF-670462:zDHHC8的特异性抑制剂 为了进一步验证zDHHC8在铁死亡中的作用,研究团队通过小分子药物筛选,找到了PF-670462,这是一种特异性抑制zDHHC8的化合物。PF-670462能够有效抑制zDHHC8的活性,促进GPX4的去棕榈酰化,进而增加细胞的铁死亡敏感性。通过这一机制,PF-670462能够增强肿瘤细胞的铁死亡反应,从而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潜力 研究还发现,PF-670462通过增强铁死亡,能够有效促进CD8+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PF-670462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这表明,抑制zDHHC8可能成为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研究意义与未来应用 该研究揭示了zDHHC8在铁死亡调控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通过抑制zDHHC8来促进铁死亡作为一种抗癌治疗的新途径。PF-670462等zDHHC8抑制剂的应用,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特别是在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潜力。
2025-03-24
- 维昇药业成功上市,成2025年港股创新药第一股 2025年3月21日,维昇药业(股票代码:02561.HK)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2025年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业。同时,维昇药业也成为香港股市中首家专注于生长发育和内分泌领域的上市公司。 维昇药业IPO概况:融资规模超1亿美元 维昇药业此次IPO的发行价格定为每股68.80港元,并通过全面行使发行规模调整选择权,增加了15%的发行规模,最终发行股数达到1140万股。公司基础融资规模达1亿美元,绿鞋机制规模为1500万美元。这使得维昇药业成为香港市场历史上第一家在创新药IPO中使用并全面扩大规模调整选择权的公司。 此外,维昇药业吸引了五位明星基石投资者,包括安科生物、苏州工业园区产业投资基金、Vivo Capital、药明生物和瑞凯集团等多家机构参与,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本支持。 背靠实力股东,维昇药业融资之路稳步推进 自2018年成立以来,维昇药业便吸引了诸多知名投资机构的关注和资本支持。公司最初获得了来自创始股东Ascendis Pharma A/S、Vivo Capital和Sofinnova的4000万美元融资,为公司奠定了8000万美元的初步估值基础。在B轮融资时,维昇药业更是迎来了红杉中国、奥博资本等投资巨头的加入,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的资金实力和发展潜力。 此次IPO,维昇药业同样获得了大力支持,尤其是新加入的基石投资者安科生物和药明生物,它们的参与不仅为公司提供了资金,还为产品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引领市场突破 维昇药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在生长发育及内分泌领域的创新产品管线。其代表产品隆培促生长素(Lonapegsomatropin)是全球首款每周一次的长效生长激素,并已获得FDA和EMA的批准,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此药也是首款在临床试验中证明优于传统生长激素日制剂的长效生长激素。 隆培促生长素的临床优势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目前,中国的人生长激素市场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86亿元。特别是随着患者渗透率的提高和长效生长激素接受度的增加,隆培促生长素将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维昇药业的全球化发展与战略布局 除了隆培促生长素,维昇药业还在研发其他内分泌领域的创新药物,包括帕罗培特立帕肽(Palopegteriparatide)和那韦培肽(Navepegritide)。前者主要用于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而后者则为治疗软骨发育不全的首款创新药物。 目前,帕罗培特立帕肽已经完成了中国3期临床试验,并预计成为中国唯一一款用于成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激素替代药物。而那韦培肽则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孤儿药资格认证,预计将成为中国软骨发育不全领域的首款基因治疗药物。 市场前景广阔,政策支持加持 维昇药业的产品管线覆盖了多个治疗领域,尤其是在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疾病领域,其所研发的创新药物填补了国内外多个临床空白。特别是在中国,软骨发育不全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这为那韦培肽等罕见病药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未来中国内分泌市场将继续增长,预计长效生长激素的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211亿元,约占中国整个生长激素市场的73.8%。 未来展望:加速填补治疗空白,驱动创新 维昇药业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巨大潜力。凭借其强大的资本支持、优秀的产品管线以及持续研发的能力,维昇药业将加速推动国内外市场的布局,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尤其在内分泌疾病领域的突破性治疗中,维昇药业无疑将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2025-03-24
- 北京儿童医院推出“AI儿科医生”,助力儿童健康管理 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近日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并同步推出了基层版与专家版“AI儿科医生”。经过测试阶段,该AI诊断系统的准确率已经超越了该院主治医师水平,为儿科医疗提供了全新的智能支持。 “AI儿科医生”背后的技术支撑 “AI儿科医生”基于“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这一模型整合了国内外4万多份医学指南和3800多万篇科研文献,覆盖了儿科领域的权威临床指南及科研成果。通过这种大数据支撑,北京儿童医院计划将该技术推广到包括海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内的基层医院,同时联动河北省超过150家县级医院,为更多儿童提供智能化医疗服务。 基层版与专家版的差异化应用 “AI儿科医生”有两个版本:基层版和专家版,针对不同需求进行功能设计。基层版重点为基层医生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流程指导,涵盖诊疗、转诊、培训与科普模块。模型能够在问诊时帮助医生询问关键症状,诊断时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给出初步判断,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与用药建议。专家版则专为专业医疗人员设计,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分析和更高层次的建议。 “AI儿科医生”提升医疗效率,减轻医生负担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AI系统的应用旨在通过减轻医生的负担,提高诊疗效率,同时也能在面对疑难病例时,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诊疗能力,并引导向上级医院转诊。倪院长特别强调,尽管“AI儿科医生”在诊断准确率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它仍然只是医生的辅助工具,不会取代医生的角色。诊疗意见最终由医生决定,且医生承担相应的责任。 AI不会取代医生,医疗温度依旧由医生传递 倪鑫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但它无法代替医生的人文关怀。AI虽然可以提供专业的医学建议,但缺乏与患者及家长的情感交流和关怀。例如,当孩子生病时,医生的安慰和体贴,递上一张纸巾为家长拭泪等人文关怀,AI是无法做到的。 未来展望:AI赋能基层医疗,推动分级诊疗 随着“AI儿科医生”的推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对于推动我国儿科医疗体系的分级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倪鑫还透露,家庭版“AI儿科医生”将在今年年底上线,届时家长们可以通过智能化平台为孩子提供日常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总结:AI辅助医疗开启儿童健康新篇章 “AI儿科医生”的应用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儿科医疗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升级,AI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但它与医生的紧密合作将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2025-03-21
- 揭开免疫系统“超级战士”失去战斗力的谜团:代谢不足是关键 在病毒或癌细胞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快速响应,其中I型干扰素(IFN-I)是重要的防御武器。尽管所有细胞都能产生一定量的IFN-I,但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因其在病原感染初期迅速产生大量IFN-I而被称为免疫系统的“超级战士”。然而,这些细胞在感染后期和肿瘤环境中的IFN-I生产能力却会急剧下降。近日,一项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揭示,代谢不足,特别是乳酸脱氢酶B(LDHB)的下调,是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 pDCs为何在感染后期停止产生IFN-I?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pDCs在感染初期的强烈IFN-I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为何这些细胞在后期停止产生IFN-I一直缺乏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改善免疫反应、开发抗感染和抗癌疗法至关重要。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pDCs的IFN-I生产能力受到代谢不足的显著影响,特别是LDHB的下调。LDHB是体内重要的代谢酶,对能量生成和细胞功能至关重要。研究显示,LDHB在pDCs的IFN-I生产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缺失会显著降低pDCs应对病毒的能力。 LDHB的缺失影响IFN-I生产能力 通过对小鼠的实验,研究者发现感染初期,pDCs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IFN-I,但随着时间的推移,IFN-I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进一步的转录组学分析表明,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在pDCs功能抑制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LDHB的表达显著下降。LDHB的缺乏不仅影响了pDCs的IFN-I生产,还损害了其代谢功能。 基因编辑技术揭示,LDHB缺失的小鼠在感染后表现出病毒控制能力的显著下降,恢复LDHB的表达后,小鼠的pDCs功能得到了改善。这一发现表明,恢复LDHB表达可能是增强pDCs功能的有效途径。 新疗法的潜力:调节代谢途径提升免疫反应 这一研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理论基础。通过调节LDHB或其他代谢途径,研究者或许能够增强pDCs的IFN-I生产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和癌症的抵抗力。此外,这种方法也可能有助于减少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病理性IFN-I产生,缓解相关症状。 pDCs:免疫系统中的“超级战士” pDCs在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者认为,通过调节其代谢功能,能够让这些“超级战士”在未来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在抵御感染和癌症方面,甚至在缓解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病理反应方面,pDCs的代谢调节也可能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总结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pDCs在感染后期功能衰退的代谢机制,特别是LDHB的关键作用。通过恢复LDHB的表达,科学家们或许能激发pDCs的强大免疫反应,增强抗病毒与抗癌的能力,同时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法。此项发现为免疫疗法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25-03-21
- 创新突破!Moon Surgical人工智能平台获得FDA批准 近日,Moon Surgical宣布,其基于英伟达技术开发的ScoPilot人工智能平台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这一平台将与Moon Surgical的旗舰产品——Maestro手术机器人结合应用,标志着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首个术中实时运行的AI系统 Moon Surgical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腹腔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的研发,前身为MastOR公司。值得注意的是,Moon Surgical的董事会主席是“手术机器人之父”Frederic Moll博士,直觉医疗的联合创始人。 此次获批的ScoPilot人工智能平台是首个在商用手术机器人平台上实现术中实时运行的AI系统。该平台采用了英伟达Holoscan技术,通过本地化部署在Maestro系统中,为外科医生提供了几项关键功能: 视野智能稳定 :自动调整腹腔镜的视角,确保手术过程中视野始终清晰; 器械协同控制 :医生无需放下手术器械,即可调整腹腔镜位置,保持手术的连贯性; 效率提升 :实现“双手操控三器械”的高效操作模式。 Maestro手术机器人:增强型腹腔镜助手 Maestro手术机器人是一款双臂机器人助手,可以握住并操作标准的腹腔镜器械。它于2024年6月5日获得了FDA批准,旨在为接受软组织手术的患者提供一种更加便捷的增强型腹腔镜手术体验。 该机器人不仅能提供稳定的回缩和相机固定,还能根据医生的操作自动调节手术器械位置,简化了操作过程。此外,Maestro机器人还具备术中摄像跟踪功能,自动将摄像臂定位到最佳配置,提升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AI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Moon Surgical不仅在推出ScoPilot平台的同时宣布了与英伟达的进一步合作计划。双方将通过Nvidia Isaac for Healthcare平台进一步提升Maestro手术机器人系统。合作的主要目标包括: 数字化手术流程 :通过AI技术实现手术流程的数字化和优化; 智能训练模式 :使用虚拟手术环境生成合成数据,以替代传统的手术数据训练方式; 加速系统开发 :通过Holoscan实时传感处理和IGX算力的支持,减少开发周期、降低成本,确保系统测试和部署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AI医疗器械的未来趋势 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公司开始将AI应用于产品创新。英伟达作为AI计算的领导者,已与众多医疗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如与强生医疗、美敦力、GE医疗等行业巨头共同推动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在中国市场,AI医疗器械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速轨道。近年来,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AI医疗器械的高质量发展,本土企业也纷纷加快了在AI领域的布局。例如,迈瑞医疗与腾讯AI Lab的合作,共同推出了基于AI技术的妇产超声诊断系统。 结语 ScoPilot人工智能平台的FDA批准,为Maestro手术机器人带来了更加智能的操作体验。未来,Moon Surgical将在这一领域继续推进创新,为手术机器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医疗领域的创新将会不断深化,期待更多突破性的技术和产品。
2025-03-21
- 两款创新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近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两款创新药的上市申请,其中包括新疆银朵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药1.1类创新药复方比那甫西颗粒以及Roche Pharma(Schweiz)AG提交的1类创新药伊那利塞片。两款药物的获批上市,为相关患者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复方比那甫西颗粒:提供热性感冒的新疗法 复方比那甫西颗粒是一种按照维吾尔医药理论组成的复方制剂。该药品在临床研究中通过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其具有清除体内异常体液质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性感冒。热性感冒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头痛和口干等,复方比那甫西颗粒为这一类患者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尤其适用于维医辨证为热性感冒的患者。 伊那利塞片: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新选择 伊那利塞片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是一款专门为内分泌治疗耐药、PIK3CA突变以及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设计的药物。该药品的上市,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尤其是那些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复发的患者。 创新药物的重大意义 这两款创新药的获批不仅为不同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案,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创新药物领域的进展。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国家药监局为这两款药物的快速上市提供了支持,确保了更多患者能够尽早受益。
2025-03-20
大家都在看
药品推荐
-
佩米替尼 Pemigatinib
国内新型胆管癌靶向药,疾病控制率高
老挝大熊制药有限公司
-
氘代丁苯那嗪 deutetrabenazine
用于治疗与慢性进行性有关的舞蹈症患者
以色列梯瓦
-
维生素Q Coenzyme Q10
主要用于轻度到中度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肝炎、癌症的辅助治疗。
美国Kirkland
-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本品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1.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2.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急性中耳炎;3.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等
印度Aprazer Healthcare Private Limited
-
克林霉素 Clindamycin
本品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美国辉瑞公司(Pfizer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