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香山科学会议:专家探讨多维度攻克脑重大疾病 在近期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关于脑重大疾病的学术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会的专家指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是导致多种脑疾病的主要原因,如脑损伤、脊髓损伤、视神经损伤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给全球健康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强调,尽管这些脑疾病的病因、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涉及神经元、轴突和神经环路的损伤以及再生和功能修复。因此,需要多学科合作,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融合,攻克这一全球性挑战。 脑重大疾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根据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2024年发布的数据,全球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已达34亿人,其中中国的患者数量超过3亿人。庞大的患者群体凸显了脑重大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香山科学会议于3月18日至19日举办了以“脑重大疾病的核心科学问题突破与临床应用”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聚焦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 创新疗法蓄势待发:神经元再生的前景 “神经系统控制着人类的一切活动。”苏国辉指出,面对脑重大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多局限于症状的管理,难以实现神经功能的根本修复。然而,近年来,关于成年哺乳类动物中神经元再生的研究突破,使得中枢神经再生从理论走向临床转化,为治疗不可逆损伤提供了新的希望。 特别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神经元替代治疗”范式,为解决神经损伤的治疗瓶颈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用新生的功能性神经元替代死亡的神经元,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研究突破:内源性神经元再生的潜力 “最新的研究发现,成年哺乳动物的海马体等脑区依然保留神经前体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周毅研究员表示,这一发现为治疗脑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科学家们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脑卒中患者的大脑中,仍然存在低水平的神经发生现象,这表明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元再生,或许能够恢复部分受损脑功能。 在小鼠模型中,科学家发现,特定脑区的神经元能够通过激活原有的神经网络,改善记忆、认知和情绪等高级脑功能。这一成果为治疗衰老、阿尔茨海默病及脑卒中等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新思路: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脑卒中修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陈亮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治疗策略:将神经营养因子bFGF加载到壳聚糖凝胶上,并将其注入脑卒中患者的卒中腔内。这种凝胶能够在卒中腔内长期停留并持续释放bFGF,有效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元再生。陈亮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可能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 医工结合推动脑疾病治疗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已成为国际科研的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指出,通过人工生物支架搭载干细胞或神经营养因子,重建受损的神经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是修复脑损伤的前景策略之一。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的创新,动态监测脑神经环路的变化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为神经修复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范先群院士认为,脑重大疾病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尤其是在脑创伤、脑卒中、视神经损伤及脊髓损伤等领域,通过基础研究、医学工程和临床转化的紧密结合,推动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技术创新:影像学手段助力脑疾病治疗 李瑶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新型磁共振3D波谱成像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在10分钟内采集全脑的代谢物分子数据,为脑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可视化工具。该技术能够实时跟踪和量化脑部的分子变化,为神经再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态数据。 迈向未来: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脑疾病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衰老和神经系统疾病带来的社会和家庭压力日益加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晓光教授强调,近年来,我国在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尤其是在胶质细胞转分化、新型生物材料研发等方面的突破,已逐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面对脑重大疾病的挑战,还需要更多学科的加入和协同合作。 站在“科学突破”与“临床转化”的交汇点,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将中枢神经的“不可逆损伤”转化为“可修复”的现实,为脑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025-03-20
- 科学家揭示T细胞命运决定因素:KLF2在免疫反应中的关键角色 T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身体抵御感染、癌症和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科学界已经发现了不同亚型的T细胞,但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环境下发挥作用的,一直未能完全揭示。近期,耶鲁大学医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解析了决定T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为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提供了新视角。 T细胞的分化过程与免疫功能 T细胞并不是单一类型,而是根据不同的免疫需求分为多个亚型,其中包括针对感染、肿瘤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例如,CD8 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会识别并消灭感染细胞。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细胞可能会转变为一种“耗竭”状态,失去其免疫功能,从而不能有效地应对病毒感染或肿瘤。 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CD8 T细胞,尤其是它们如何对不同分子信号做出反应,寻找出了这些细胞分化的关键机制。研究者Nikhil Joshi表示,“T细胞的发育过程复杂且精细,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这些细胞如何在不同免疫挑战下发挥作用的规律。” KLF2蛋白:T细胞分化的守门员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名为KLF2(Kruppel-like factor 2)的蛋白质在调节CD8 T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KLF2不仅能引导细胞的移动,还能决定CD8 T细胞的分化路径。当研究人员敲除KLF2时,CD8 T细胞的行为发生了异常,表现出不同于正常状态的细胞特征。 Joshi及其团队将KLF2的作用比作一个交通信号灯。研究表明,KLF2能够像护栏一样,防止CD8 T细胞向不正常的方向转化,避免其进入“耗竭”状态。如果缺少KLF2,CD8 T细胞就会被引导到一种不利的“乡村公路”上,失去攻击感染源和控制肿瘤的能力。 T细胞“耗竭”:癌症中的免疫失效 “就像一辆车从高速公路偏离一样,缺乏KLF2的CD8 T细胞在肿瘤或感染的情况下无法沿着有效的免疫路径行驶,导致免疫反应的失败。”Joshi解释道。肿瘤环境中的CD8 T细胞往往会因缺乏KLF2而失去杀伤力,这也是为什么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往往无法有效对抗肿瘤。 因此,KLF2的作用不仅对急性感染至关重要,也在肿瘤免疫逃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者认为,调节KLF2的表达可能会为开发新的免疫疗法提供一种潜在的方向。 研究意义:为免疫治疗开辟新途径 尽管这项研究本身不会直接改变现有的治疗方法,但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免疫系统工作机制的宝贵信息。通过掌握调节免疫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能够在未来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免疫治疗方案,避免T细胞走向耗竭状态,进而提高抗感染和抗肿瘤的效果。 研究人员还指出,转录因子在调控T细胞命运中的作用非常复杂。KLF2在维持T细胞谱系的稳定性方面独具优势,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将为开发针对免疫系统的新型疗法奠定基础。 未来展望:KLF2调节与免疫疗法 这一研究揭示了KLF2在CD8 T细胞分化中的独特作用,增加了我们对T细胞命运决策机制的理解。未来,科学家可能会利用这些发现,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调节KLF2的功能,控制T细胞的功能状态,从而推动免疫治疗的创新。 研究者表示,虽然关于免疫系统中维持T细胞谱系保真度的机制还有许多未知之处,但KLF2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未来可能成为免疫治疗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2025-03-20
-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脑癌,其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成为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据估计,巴西每年新增GBM病例在10000至12000例之间。GBM约占所有脑瘤的49%,但其患者的生存期极短,诊断后通常仅能存活约12个月。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GBM的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主要使用的化疗药物是替莫唑胺(TMZ),但即便如此,该疾病仍极易复发,并且复发后的肿瘤通常更加具有侵袭性。针对这一挑战,巴西圣保罗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ICB-USP)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一种可能影响GBM进展的关键蛋白——朊病毒(Prion Protein, PrP)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BMC Cancer 期刊上。 朊病毒在GBM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发现,朊病毒在GBM的生物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蛋白在健康人体中广泛存在,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调节大脑可塑性,并参与记忆形成和神经元交流。然而,研究人员在分析GBM患者样本时发现,侵袭性较强的肿瘤中朊病毒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这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深入探究该蛋白与GBM之间的关系。 肿瘤干细胞与复发机制 Lopes教授解释,GBM的治疗瓶颈在于肿瘤干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存在。手术和替莫唑胺疗法能够杀死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但部分肿瘤干细胞仍潜伏于脑组织中处于休眠状态。一旦这些细胞被重新激活,它们可以再次启动肿瘤生长,导致癌症复发。 她指出:“肿瘤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们可以在静止状态下隐藏一段时间,但一旦‘苏醒’,便能快速繁殖,重建肿瘤结构。” 基因编辑揭示朊病毒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朊病毒对GBM干细胞的影响,研究团队进行了体外实验。他们发现,当培养GBM干细胞时,朊病毒的水平显著上升,表明该蛋白在调节肿瘤干细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阻断了GBM干细胞中的朊病毒表达。实验结果显示:缺乏朊病毒的肿瘤干细胞,其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 。这表明,朊病毒可能是GBM治疗的潜在靶点。 Lopes教授表示:“虽然朊病毒可能不是GBM发展的唯一驱动因素,但它很可能在多个信号通路中起作用。因此,我们正在继续研究它的其他作用机制,以及它与其他关键分子的相互作用。” 朊病毒与CD44的相互作用 在进一步研究中,团队发现朊病毒与CD44蛋白 存在相互作用。CD44是一种已知的癌症干细胞标志物,在乳腺癌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的细胞浸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Lopes教授指出:“我们最近发现,朊病毒能够调控CD44的表达。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两种蛋白如何相互作用。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朊病毒可以作为一种支架,在细胞膜上创建多蛋白信号传导平台,使肿瘤细胞能够存活和增殖。当我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阻断朊病毒后,发现其缺失会抑制肿瘤细胞的自我更新、迁移和浸润能力。” 临床应用展望 尽管该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目前尚无法预测这些发现何时能够应用于临床治疗。Lopes教授强调,这项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将其转化为实际治疗方案仍需要多年时间 。不过,该研究为未来GBM的新型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她总结道:“我们正在逐步揭示朊病毒如何调节GBM肿瘤生物学,并研究它与其他关键分子的相互作用。这项研究有望为GBM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提高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03-19
- 最新研究:抗病毒药物巴洛沙韦或可用于治疗禽流感 近日,《自然—微生物学》期刊在线发布了一项新的病毒学研究,研究显示,美国FDA批准的抗病毒药物巴洛沙韦在治疗甲型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的小鼠时,比当前的标准治疗药物奥司他韦效果更好。 研究背景 截至2025年2月,美国已有68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者大多与受感染动物接触过。此外,奶牛中也发现了H5N1病毒,进一步增加了通过污染的牛奶传播给人类的风险。这种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或被污染的食品进入人体,但目前可用于治疗H5N1的药物主要是奥司他韦。然而,由于该病毒的致命性,针对人类的研究较为有限,这使得奥司他韦在禽流感治疗中的有效性尚不明确。 巴洛沙韦与奥司他韦的比较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Richard J. Webby博士团队使用H5N1小鼠模型,比较了奥司他韦与巴洛沙韦的治疗效果。为了模拟典型的感染途径,小鼠通过污染的牛奶被感染,研究团队对比了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巴洛沙韦在治疗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在口、鼻、眼途径感染的小鼠中,巴洛沙韦的治疗使得小鼠的生存率分别提高到25%、75%、100%。而奥司他韦治疗的小鼠在相同的感染途径下生存率分别为25%、40%、63%。这种差异显示出巴洛沙韦在提升生存率方面的优势。 治疗难点与未来研究 尽管巴洛沙韦在本次实验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研究人员也指出,经口感染的小鼠较难治疗,这可能是因为病毒在胃肠道内的传播速度较快,使得治疗效果受限。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表示,巴洛沙韦可能是除奥司他韦之外的一种有效治疗H5N1病毒感染的潜在选择,尤其对于重症患者。 结论与展望 这项研究为巴洛沙韦作为禽流感治疗的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尽管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来验证其在人类中的疗效,但它已成为H5N1治疗领域一个有前景的补充方案。如果未来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巴洛沙韦有望为治疗禽流感提供更多的选择,特别是在疫情爆发时。
2025-03-19
- 紧急警示!达芬奇5手术机器人二级召回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公告,将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纳斯达克代码:ISRG)生产的达芬奇5代手术机器人系统列入二级召回。此次召回的原因是涉及手术机器人脚踏板组件的潜在故障。 二级召回风险概述 二级召回属于FDA设定的风险等级中的中等风险级别。相比于一级召回,二级召回的风险较低,通常指可能导致暂时性或可以医学修复的健康损害,且严重健康损害的可能性非常低。FDA此次宣布的召回涉及部分手术机器人平台,且仅限于部分故障的产品。 脚踏板组件故障引发的召回 根据FDA的公告,直觉外科公司于2025年2月发布紧急医疗器械纠正函,向客户通报其最新一代手术机器人脚踏板组件存在弹簧故障的问题。该问题可能导致脚踏板在手术过程中持续处于被按压状态,进而影响手术的正常操作。 目前,受影响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在市场上的总数量为439台。直觉外科公司已于2月26日向相关用户发出了详细的通知,要求客户按照公司提供的操作指南进行设备修正,并及时上报任何不良事件或质量问题。 达芬奇5手术机器人概况 直觉外科的达芬奇5手术机器人自2024年3月获得FDA批准上市后,成为公司最新的创新产品。该机器人具有超过150项功能增强,配备了全新的外科医生控制台和先进的震颤控制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手术效率,并强化手术工作流程。达芬奇5的计算能力是前代达芬奇Xi的10000倍以上,能够支持更强大的系统功能,包括虚拟现实模拟器SimNow、计算机监控器Case Insights、数字化外科系统Intuitive Hub等。 市场推广与评价 达芬奇5的推出进一步巩固了直觉外科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导地位。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全面推广该产品。多位行业专家在最新的"DeviceTalks Tuesday"网络研讨会上也对达芬奇5的创新功能和卓越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直觉外科正在采取限量上市策略,并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以便在未来几年内满足更广泛市场的需求。
2025-03-19
-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肺癌和胃癌。HCC通常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且一旦被诊断,患者大多数处于疾病的晚期,五年生存率低于50%。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兴起使得科学家们开始关注肿瘤微环境(TME)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尽管如此,HCC的免疫逃逸机制仍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了。 近日,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布了一项新研究,题为“HBV相关肝细胞癌通过长非编码RNA HDAC2-AS2抑制抗肿瘤CD8+ T细胞”,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牵头,揭示了长非编码RNA(lncRNA)HDAC2-AS2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重要作用,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肝细胞癌中的肿瘤微环境与免疫逃逸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生存的“土壤”,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种信号分子。在肝细胞癌中,肿瘤细胞通过复杂的机制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逃避免疫监视。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近年来被发现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免疫逃逸的调控。尽管如此,lncRNA在肝细胞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研究人员专门探讨了这些分子在免疫逃逸中的潜在作用。 HDAC2-AS2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筛选多种HCC细胞系,发现HDAC2-AS2在TGF-β信号通路激活后表达显著上调。TGF-β是一种在肝癌发生和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细胞因子,HDAC2-AS2的高表达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HDAC2-AS2的高表达并不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研究人员因此推测HDAC2-AS2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参与肝细胞癌的免疫逃逸。 进一步的实验揭示,HDAC2-AS2通过细胞外囊泡(EVs)被肿瘤细胞分泌到肿瘤微环境中。这些EVs作为“信息传递者”,将HDAC2-AS2送入肿瘤周围的免疫细胞,尤其是CD8+ T细胞。研究表明,HCC患者血液中的EVs所携带的HDAC2-AS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这提示HDAC2-AS2有潜力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HDAC2-AS2与免疫逃逸的关系 HDAC2-AS2进入免疫细胞后,会与细胞内的CDK9蛋白结合。CDK9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对T细胞的激活和功能至关重要。HDAC2-AS2与CDK9结合后,导致CDK9蛋白水平下降,进而抑制CD8+ 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表现为细胞耗竭和凋亡的增加,抗肿瘤活性显著降低。这个发现揭示了HDAC2-AS2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HDAC2-AS2与免疫治疗的关联 此外,研究还发现,肝细胞癌中HDAC2-AS2的高表达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抗体)治疗的敏感性相关。PD-1是一种免疫检查点蛋白,抑制其活性能够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研究显示,HDAC2-AS2可能通过调节CDK9蛋白的作用,间接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进一步的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分析表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能够增强CD8+ T细胞的功能,这进一步确认了CDK9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 未来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探讨HDAC2-AS2及其相关机制,找到更多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通过精准治疗,患者有望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HDAC2-AS2作为一个新的分子靶点,为肝细胞癌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2025-03-18
-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2024年3月14日,信达生物开发的中国首个、全球第二款IGF-1R抗体药物——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商品名“信必敏”)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该药物为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治疗选择,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突破。 甲状腺眼病治疗的挑战与突破 甲状腺眼病是一种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眼球突出、复视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失明。该病尤其在40至60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并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但疗效有限,且存在显著的副作用。随着靶向IGF-1R生物制剂的出现,甲状腺眼病的治疗迎来了新的希望。 范先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专家,表示:“替妥尤单抗N01的上市无疑为中国患者提供了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治疗方案,也期待它能为全球甲状腺眼病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IGF-1R抗体药物的临床优势 目前,全球唯一的IGF-1R抗体药物是美国Amgen公司推出的替妥尤单抗(Teprotumumab,商品名“Tepezza”)。然而,Tepezza价格昂贵,治疗一个疗程的费用高达近300万元人民币,且仅有极少数患者能够负担。与其相比,信必敏的治疗费用仅为Tepezza的1/15,且由于中国患者的体重普遍较轻,实际治疗费用将更加经济。 信必敏在中国的三期注册临床研究中显示,治疗24周后,患者眼球突出的改善率高达85.8%,同时炎症和复视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临床数据显示,信必敏的疗效与Tepezza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 改良剂型提高治疗便捷性 与美国上市的冻干粉针剂相比,信必敏采用了经过改良的注射液水针剂型。这一剂型不仅稳定性良好,而且在成本、工艺简便性及患者依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显著降低药物配制操作的相关风险,提升临床治疗的便捷性。 信达生物的创新之路 信达生物经过多年持续创新,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创新药企之一,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稳居领军地位。近年来,信达生物积极布局慢性疾病领域,致力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自身免疫、眼科及新陈代谢领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药物。此次替妥尤单抗N01的上市,标志着信达生物在眼科和内分泌领域的首次突破。 除了已获批上市的15款药物,信达生物目前还有多个品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并有多个新药分子进入III期临床或关键性研究。 展望未来 信达生物将在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疾病、心血管及眼科等领域持续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未来将继续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推动中国创新药物走向世界,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2025-03-18
- 全球首创!先健主动脉分支重建系统(烟囱型)上市:开启烟囱技术新纪元 近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舒畅教授领衔,先健科技(股票代号:1302.HK)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主动脉分支重建覆膜支架系统(烟囱型)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这一创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为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标志着中国血管介入技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突破。 技术革新,重新定义烟囱技术新标准 主动脉弓部病变(如夹层、动脉瘤)由于涉及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解剖结构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腔内治疗的难点。烟囱支架技术因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以及手术成功率高,广泛应用于处理这些复杂病变。然而,这一技术也存在着Ⅰa型内漏率高和远期分支闭塞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痛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舒畅教授团队与先健科技共同研发了Longuette裙边支架(长)和Ankura Pro主动脉主体覆膜支架系统,成功突破了烟囱技术的固有瓶颈,尤其是在防漏和避免分支闭塞方面,带来了巨大的临床进步。该创新产品在2021年通过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绿色通道”,并经过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充分证明了其在治疗StanfordB型夹层等病变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大创新赋能烟囱技术“防漏+久畅”双核时代 先健主动脉分支重建覆膜支架系统(烟囱型)通过五个维度的创新,开启了烟囱技术的新纪元: 防漏设计 Longuette裙边支架采用超薄ePTFE覆膜和自适应裙边设计,显著降低了内漏发生率,即刻Ia型内漏率比传统烟囱技术降低了64.20%,术后3年内漏率仅为2.80%。 分支通畅性保障 内层采用镍钛合金骨架,增强抗挤压能力,对比传统烟囱支架,抗挤压强度提升了85.71%。远端柔性段顺应血管形态,避免了远期分支闭塞,术后1年分支通畅率达到98.58%。 急诊应用高效简便 该支架操作简单,且分支重建效率高,特别适用于急诊抢救。技术成功率高达99.33%。 高效安全 术后1年患者存活率高达98.00%,且未发生卒中或截瘫等严重并发症,体现出其高安全性。 全域适配 支架提供6至20mm的多种直径规格,能够灵活适配各种复杂解剖结构。 推动血管介入治疗的全球进步 先健主动脉分支重建覆膜支架系统(烟囱型)的上市,不仅为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代表着中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款产品不仅重塑了烟囱技术的标准,攻克了内漏和远期闭塞问题,还进一步拓宽了腔内治疗的适应症,使更多高危患者受益。 随着CSkirt裙边支架(短型)和CS三分支覆膜支架的研发进程持续推进,先健在主动脉弓部分支重建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将逐步成型,未来将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未来展望 先健将继续与临床专家深入合作,专注于血管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和创新,为全球医疗领域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随着医疗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先健将为更多患者提供安全、高效、创新的治疗方案,守护全球人民的健康。
2025-03-18
-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公布,广州润尔眼科研发的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3类仿制药)正式获得上市批准,成为国内首个仿制版本。 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原研药由日本参天制药公司研发,并已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上市,但在国内市场此前未曾引入。此次润尔眼科的首仿药物上市,为国内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独特药理作用,缓解过敏性眼部症状 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是一种兼具组胺H1受体拮抗和肥大细胞稳定作用的药物,能够有效阻止组胺、白三烯C4、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过敏介质的释放,缓解眼部的瘙痒、红肿等症状。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得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对大脑几乎没有副作用。使用后,药物浓度在血液中极低,而主要积聚在眼部组织,如眼睑、虹膜、结膜和角膜,确保了药物的高效局部作用。 过敏性结膜炎治疗市场迎来新竞争 根据数据统计,国内过敏性结膜炎治疗的市场规模接近10亿元。随着润尔眼科首仿产品的上市,国内市场将迎来新的竞争机遇。目前,兆科眼科的同类产品仍在审批阶段,而参天制药及杭州百善科技的相关产品也在临床试验中,短期内难以对市场形成重大冲击。 儿童适用,纳入优先审评 值得注意的是,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适用于儿童。2024年3月7日,因其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潜力,该产品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这一举措进一步突显了其在特殊人群中的市场价值。 此举不仅为润尔眼科提供了市场占有的机会,也为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特别是儿童群体,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随着该产品的上市,润尔眼科有望在该领域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未来展望 随着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的成功上市,润尔眼科将在过敏性结膜炎治疗领域迎来新的增长机会。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将继续拓展产品线,并加强与其他眼科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2025-03-17
-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近日,荣灿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灿生物”)在mRNA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公司自主研发的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技术成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这一突破性进展紧随公司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获得14项专利授权之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核酸药物递送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突破技术壁垒,获得国际专利认可 LNP递送技术是mRNA药物研发中的关键环节,通常由少数国际企业主导,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技术壁垒。近年来,美国市场围绕该技术展开了大量专利争议,显示出其在全球药物研发中的战略价值。荣灿生物此次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标志着公司在中美两大市场的技术布局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为全球mRNA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选择,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布局,推动技术进步 荣灿生物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建设,已在多个mRNA药物关键技术领域如LNP辅料分子、靶向性LNP、可冻干LNP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专利体系。公司研发的脂质辅料及LNP制剂技术,经中科院上海查新中心认证,显示出其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公司在“可电离脂质”技术上也已获得国家专利备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技术研发中的领先地位。 推动商业化应用,深化国际合作 此次获得美国专利的LNP递送技术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基于该技术的HPV治疗型mRNA疫苗已获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而与国药中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带状疱疹mRNA预防型疫苗,其IND申请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美国专利授权不仅为荣灿生物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还为公司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自主化与国际化,迎接未来挑战 荣灿生物将继续依托创新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mRNA药物研发的自主化与国际化进程。公司致力于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国际合作,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mRNA治疗方案,满足全球患者的临床需求,并推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关于荣灿生物 荣灿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核酸药物递送技术、mRNA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解决核酸药物在递送过程中的效率与靶向性问题,聚焦肿瘤、代谢疾病、传染性疾病等治疗领域。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荣灿生物已经入选“中国科创好公司”创新医疗20强,并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称号。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国药中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mRNA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转化。
2025-03-17
大家都在看
药品推荐
-
佩米替尼 Pemigatinib
国内新型胆管癌靶向药,疾病控制率高
老挝大熊制药有限公司
-
氘代丁苯那嗪 deutetrabenazine
用于治疗与慢性进行性有关的舞蹈症患者
以色列梯瓦
-
维生素Q Coenzyme Q10
主要用于轻度到中度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肝炎、癌症的辅助治疗。
美国Kirkland
-
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本品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1.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2.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急性中耳炎;3.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等
印度Aprazer Healthcare Private Limited
-
克林霉素 Clindamycin
本品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美国辉瑞公司(Pfizer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