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关于脑重大疾病的学术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会的专家指出,神经元损伤或死亡是导致多种脑疾病的主要原因,如脑损伤、脊髓损伤、视神经损伤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给全球健康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强调,尽管这些脑疾病的病因、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涉及神经元、轴突和神经环路的损伤以及再生和功能修复。因此,需要多学科合作,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融合,攻克这一全球性挑战。
脑重大疾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根据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2024年发布的数据,全球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已达34亿人,其中中国的患者数量超过3亿人。庞大的患者群体凸显了脑重大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香山科学会议于3月18日至19日举办了以“脑重大疾病的核心科学问题突破与临床应用”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聚焦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
创新疗法蓄势待发:神经元再生的前景
“神经系统控制着人类的一切活动。”苏国辉指出,面对脑重大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多局限于症状的管理,难以实现神经功能的根本修复。然而,近年来,关于成年哺乳类动物中神经元再生的研究突破,使得中枢神经再生从理论走向临床转化,为治疗不可逆损伤提供了新的希望。
特别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神经元替代治疗”范式,为解决神经损伤的治疗瓶颈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用新生的功能性神经元替代死亡的神经元,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研究突破:内源性神经元再生的潜力
“最新的研究发现,成年哺乳动物的海马体等脑区依然保留神经前体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周毅研究员表示,这一发现为治疗脑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科学家们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脑卒中患者的大脑中,仍然存在低水平的神经发生现象,这表明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元再生,或许能够恢复部分受损脑功能。
在小鼠模型中,科学家发现,特定脑区的神经元能够通过激活原有的神经网络,改善记忆、认知和情绪等高级脑功能。这一成果为治疗衰老、阿尔茨海默病及脑卒中等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新思路: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脑卒中修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陈亮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治疗策略:将神经营养因子bFGF加载到壳聚糖凝胶上,并将其注入脑卒中患者的卒中腔内。这种凝胶能够在卒中腔内长期停留并持续释放bFGF,有效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元再生。陈亮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可能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
医工结合推动脑疾病治疗进展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已成为国际科研的重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指出,通过人工生物支架搭载干细胞或神经营养因子,重建受损的神经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是修复脑损伤的前景策略之一。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的创新,动态监测脑神经环路的变化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为神经修复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范先群院士认为,脑重大疾病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尤其是在脑创伤、脑卒中、视神经损伤及脊髓损伤等领域,通过基础研究、医学工程和临床转化的紧密结合,推动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技术创新:影像学手段助力脑疾病治疗
李瑶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新型磁共振3D波谱成像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在10分钟内采集全脑的代谢物分子数据,为脑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可视化工具。该技术能够实时跟踪和量化脑部的分子变化,为神经再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态数据。
迈向未来: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脑疾病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衰老和神经系统疾病带来的社会和家庭压力日益加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晓光教授强调,近年来,我国在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尤其是在胶质细胞转分化、新型生物材料研发等方面的突破,已逐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面对脑重大疾病的挑战,还需要更多学科的加入和协同合作。
站在“科学突破”与“临床转化”的交汇点,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将中枢神经的“不可逆损伤”转化为“可修复”的现实,为脑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