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带状疱疹疫苗新发现:或有助于降低痴呆症风险

带状疱疹疫苗新发现:或有助于降低痴呆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带状疱疹疫苗与痴呆症之间的潜在关联 逐渐引起关注。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疫苗不仅能够预防带状疱疹,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延缓痴呆症的发生 ,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带来新的思路。  权威研究:带状疱疹疫苗或降低20%痴呆症风险  2025年4月2日,《Nature》 期刊发表了一项针对英国威尔士人群 的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长达7年的随访期内,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群痴呆症新发病例减少了约20% 。  研究背景与目的  科学家长期怀疑,神经嗜性疱疹病毒可能与痴呆症的发展相关 。此外,疫苗可能具备非靶向的免疫调节作用 ,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该研究旨在探索减毒活疫苗 (即目前用于预防带状疱疹的疫苗)是否能够降低痴呆症的诊断率,并提供更具因果关系的证据。  独特研究方法:基于自然实验的因果分析  为了避免单纯的相关性研究 带来的偏倚,研究人员利用了一项特殊的自然实验 设计。  实验分组:基于出生日期划分研究对象  在英国威尔士,疫苗接种资格是由出生日期决定的 :  1933年9月2日及以后出生的人有资格接种疫苗。  1933年9月2日之前出生的人则终身无法获得疫苗接种资格 。  研究人员利用该政策划分了两组人群:  1933年9月2日之后出生者 :接种率达47.2%。  1933年9月2日前出生者 :接种率仅0.01%。  由于两组人群的年龄相差仅一周 ,因此除了疫苗接种资格不同外,他们在健康状况、社会经济背景、医疗资源获取等方面几乎没有系统性差异 ,这使得研究更具说服力。  研究结果:带状疱疹疫苗的保护作用更明显  在对这两组人群进行长达7年的随访 后,研究人员发现: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群,痴呆症的诊断概率下降了3.5个百分点 (95% 置信区间:0.6%~7.1%,P=0.019)。  相对降低了20.0%的痴呆症风险 (95% 置信区间:6.5%~33.4%)。  女性受益程度高于男性 ,可能与性别差异导致的免疫反应不同有关。  多重验证:研究结果具有广泛适用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合并人群的死亡证明数据 ,重点关注痴呆症作为主要死因 的病例,结果与前述研究高度一致 。  这一结果再次支持了带状疱疹疫苗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并可能降低痴呆症的发生率。  疫苗与神经系统疾病: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科学家们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带状疱疹疫苗如何影响大脑健康 。  可能的机制假设  抑制神经嗜性疱疹病毒 :  既往研究表明,某些疱疹病毒(如HSV-1、VZV)可能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  带状疱疹疫苗可能通过增强免疫系统 ,降低此类病毒在大脑中的活跃度,从而减缓神经退行性变。  疫苗的非特异性免疫效应 :  一些疫苗不仅能针对特定病原体,还能激活机体的广泛免疫防御 ,从而间接减少神经炎症、改善脑部健康。  减少慢性炎症 :  慢性炎症被认为是痴呆症的重要诱因之一。  带状疱疹疫苗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身性炎症反应 ,保护神经细胞。  研究的临床意义与公共卫生影响  1. 疫苗可能成为预防痴呆症的潜在工具  目前,痴呆症尚无有效治愈手段 ,且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发病率不断上升。如果带状疱疹疫苗能有效降低痴呆风险 ,将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突破。  2. 推动带状疱疹疫苗的普及  目前,多数国家建议50岁及以上人群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若未来进一步证实其对痴呆症的预防作用 ,或许可以降低接种年龄门槛 ,让更多人受益。  3. 促进更多针对性研究  未来需要更多大规模、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 ,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疫苗在不同人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同时,还需深入研究疫苗的具体作用机制 ,为开发更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疫苗或成痴呆症防治新希望  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可能降低痴呆症风险 ,尤其在女性人群中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一发现不仅拓宽了疫苗的潜在适应症,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全新思路 。  尽管仍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和机制,但这一突破无疑为痴呆症的防控策略带来了新的希望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利用疫苗来延缓或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医保购药指南:巧用追溯码,远离回流药陷阱

医保购药指南:巧用追溯码,远离回流药陷阱

  国家医保局发布“六要六不要” 避免购药风险  4月2日,国家医保局 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了“医保购药的六要六不要 ”指南,提醒公众合理使用药品追溯码 ,避免购买回流药 ,保障个人权益和用药安全。  “六要六不要” 具体内容  1.要购买带有追溯码的药品,不要购买无追溯码的药品。  2.要确保结算时药盒上的追溯码被扫描,不要让售药人员扫描其他药品的追溯码。  3.要索取购药小票或发票,不要忽视可能获得的赔偿机会。  4.要使用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或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追溯码信息,不要成为回流药的受害者。  5.要勇于举报回流药,并要求索赔,不要放弃维护合法权益。  6.要彻底销毁已使用药品的空盒及追溯码,不要将其转售给不法分子。  追溯码:每盒药的“身份证”  国家医保局强调,追溯码是药品的唯一身份标识 ,即便是同品牌、同规格的药品,每盒药的追溯码都是独一无二的 。按照最新规定,自2026年1月1日起 ,所有销售的药品 都必须具备追溯码(住院拆零服用的药品、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暂不受此要求)。  如何识别可疑药品?  购药时,售药人员如果故意不扫描追溯码,或扫描其他药品的追溯码 ,可能意味着药品存在问题,可能是回流药 (即曾被销售或使用过的药品被非法回收再销售)。  若查询药品信息时,显示“仅有一次销售信息但并非本人购买 ”或“查询到两次及以上的销售信息 ”,说明该药品存在回流风险,可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并索赔 。  如果购药数日后仍查询不到销售信息 ,可向药店或监管部门反馈,以确保药品来源可靠。  购药后如何正确处理药品包装?  国家医保局提醒,药品包装上的追溯码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 ,可能被用于二次销售、医保诈骗等违法行为。因此,公众应正确处理药品空盒和追溯码 :  使用完药品后,务必撕毁或刮除追溯码,避免被不法分子盗用。  不要随意丢弃药盒,更不能将药盒或药品出售给药贩子 ,否则可能影响个人医保待遇,甚至涉嫌违法。  医保购药新规:保障安全,防范风险  根据国家医保局最新规定,从2026年起,所有销售的药品小票或发票上都需标注追溯码 ,这将进一步加强购药透明度 ,确保消费者在发现问题药品时能够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公众应如何应对新规?  养成购药时主动检查追溯码 的习惯,确保购买的是正规、安全的药品 。  及时核验药品信息 ,发现异常立即维权 ,避免财产损失和健康风险。  警惕药品诈骗行为 ,避免因贪图便宜或便利购买来源不明的药品,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医保购药有保障,巧用追溯码不“踩雷”! 通过合理利用追溯码,公众可以在医保购药过程中更安全、更放心,同时避免成为回流药的受害者 。
辉瑞RSV疫苗Abrysvo在欧盟获批新适应症,覆盖更广泛人群

辉瑞RSV疫苗Abrysvo在欧盟获批新适应症,覆盖更广泛人群

  欧洲委员会批准Abrysvo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  4月1日,辉瑞公司宣布,其二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brysvo 的适应症已获得欧洲委员会(EC)批准,扩展至 18至59岁 人群,以预防由RSV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LRTD) 。  这一批准扩大了Abrysvo的适用范围,使其成为欧盟覆盖范围最广的RSV疫苗 ,目前适用于以下两类人群:  18岁及以上成人 :主动免疫接种,预防RSV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  孕妇(妊娠24-36周) :通过孕期接种,为出生至6个月内的婴儿 提供被动保护,预防RSV引发的LRTD。  Abrysvo疫苗特点及作用机制  Abrysvo是一款无佐剂二价疫苗 ,专门用于预防RSV-A和RSV-B两种亚型 导致的下呼吸道疾病。在病毒感染前,F蛋白(preF)是主要的中和抗体靶点 ,而Abrysvo正是通过靶向F蛋白的关键抗原位点 ,增强免疫系统识别和抵抗不同RSV亚群变异的能力。  这一批准基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的积极审查意见,并适用于 欧盟27个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 。审批依据来源于**关键III期MONeT研究(NCT05842967)**的临床数据。  辉瑞高管:疫苗有望减少RSV负担  辉瑞首席国际商务官、执行副总裁Alexandre de Germay 表示:  "我们非常高兴Abrysvo在欧盟获批用于帮助预防18岁及以上成人的RSV感染。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每年在欧盟导致约15.8万例成人住院 ,部分病例可能发展为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随着适应症的扩展,Abrysvo不仅能覆盖18-59岁人群,还能继续用于孕期接种,保护新生儿免受RSV感染。此次批准将显著减轻未来RSV季节的疾病负担,促进公共卫生的发展。”  RSV疫苗竞争格局:GSK Arexvy亦扩大适用人群  Abrysvo并非市场上唯一一款扩展适应症的RSV疫苗。  2024年10月 ,美国FDA 率先批准Abrysvo用于18-59岁高风险人群 ,以预防RSV相关的LRTD。  在美国和欧盟,GSK的RSV疫苗Arexvy 也已从最初适用于60岁及以上人群 ,扩展至50-59岁RSV高危人群 。  随着RSV疫苗接种范围的不断扩大 ,辉瑞与GSK的竞争愈发激烈,RSV疫苗市场将迎来更广泛的人群覆盖,进一步推动全球疫苗接种策略的优化。
极端高蛋白或低碳水饮食或加速死亡风险!合理搭配饮食能减少27%死亡风险

极端高蛋白或低碳水饮食或加速死亡风险!合理搭配饮食能减少27%死亡风险

  在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饮食结构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显著延长人的寿命。近期,来自我国的一项研究提出了“最佳长寿饮食模式”,并指出,合理的饮食配比可以有效降低死亡风险,最高可达27%。  最佳饮食结构有助长寿  该项研究由国内科研人员进行,基于2.6万人的长达近20年的饮食数据,分析了不同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将饮食模式分为24种类型,并分析了每种饮食结构对死亡风险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某些特定的饮食模式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其中有4种组合特别有效:  中等蛋白质+较高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14%  中等蛋白质+中等脂肪+中高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21%  中等蛋白质+较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24%  较低蛋白质+中等脂肪+中高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27%  高蛋白和低碳水饮食的潜在风险  研究还特别指出,当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在42.5%~46%时,死亡风险最小。蛋白质摄入在12.5%~25%之间时,死亡风险也处于最低水平。然而,极端的高蛋白饮食和低碳水饮食反而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死亡风险。  如何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来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避免高糖、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长期维持健康并降低患病风险。  结语  饮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寿命。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选择合适的食物和饮食比例,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为何仍会再狭窄?如何降低风险?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为何仍会再狭窄?如何降低风险?

  冠心病年轻化趋势,支架植入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长期压力大等因素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作为一种重要的介入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血管狭窄,恢复心脏供血,缓解症状。然而,部分患者在术后仍然可能出现血管再度狭窄的现象,即支架再狭窄(ISR) ,这无疑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挑战。  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与危害  尽管支架植入可以帮助血管扩张,但研究表明,约20%的患者可能在术后出现支架再狭窄 ,而对于血管病变复杂的患者,发生率甚至可高达60% 。支架再狭窄通常发生在术后3至13个月 之间,若狭窄程度超过50%,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诱发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 。  导致支架再狭窄的三大主要原因  1. 复杂病变影响支架效果  部分患者的血管结构较为特殊,例如:  严重钙化病变 使血管壁硬化,导致支架难以完全扩张;  分叉处病变 或血管开口病变 ,支架难以完全覆盖;  小血管病变 无法找到合适的支架匹配,长病变 (血管狭窄范围较大)则容易导致过度修复,形成瘢痕组织增生;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或冠脉搭桥术后患者 ,由于血管结构已发生改变,支架植入后更容易发生再狭窄。  2. 慢性疾病加速血管狭窄  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与患者的基础疾病 密切相关,尤其是:  糖尿病 :高血糖会刺激血管内膜增生,增加再狭窄风险;  高血压、高血脂 :血压长期升高和血脂异常可加速动脉硬化,导致支架部位的血管变窄;  慢性肾病 :肾功能下降会导致血管损伤,使支架区域更容易发生病变;  高龄和肥胖 :老年人和超重人群血管功能较差,影响支架的长期效果。  3. 支架类型和植入技术影响术后效果  裸金属支架 (BMS):由于没有药物缓释功能,容易导致血管过度修复,形成瘢痕增生,增加再狭窄风险;  药物涂层支架 (DES):通过缓释抗增生药物,能够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明显降低再狭窄率;  植入技术不规范 :若支架扩张不完全或贴壁不良,会在支架与血管壁之间形成空隙,影响血流,进而导致血管重新狭窄。  此外,部分风湿免疫疾病患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因长期慢性炎症,血管壁容易增厚,导致支架部位发生纤维化增生,使再狭窄风险大幅增加。  如何降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  1. 术后科学管理,监测身体变化  支架植入后,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心血管管理方案,包括:  饮食调整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摄入;  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减轻心脏负担;  规律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情绪管理 :避免长期压力过大,减少情绪波动对心脏的影响。  同时,患者需密切关注术后症状,若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 等症状超过30分钟未缓解,应立即就医,以防病情恶化。  2. 规律服药,控制慢病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  降压、降脂、降糖 :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水平,减少动脉硬化进展;  炎症控制 :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控制血管炎症,减少支架再狭窄风险。  3. 定期复查,早期发现病变  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包括: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冠脉CT或冠脉造影 :检查血管通畅情况,评估支架部位是否存在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进一步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干预。  结语:科学管理,降低支架再狭窄风险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后仍可能面临支架再狭窄的挑战。患者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规律服药、控制慢病、定期检查 等方式,有效降低支架再狭窄的风险,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华邦制药首仿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获批,银屑病治疗新选项

华邦制药首仿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获批,银屑病治疗新选项

  近日,重庆华邦制药的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仿制药。该药物的上市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也打破了原研药长达16年的市场垄断。  追溯十年攻关,华邦制药突破技术壁垒  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由利奥制药公司原研,2001年首次在丹麦上市,并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该药物通过卡泊三醇和二丙酸倍他米松的复方作用,成为银屑病治疗的经典方案。然而,国产化面临不少技术难题,如如何控制原料药杂质,如何保证药物成分的均一性等。华邦制药从2014年开始研发该药物,经过十年技术攻关,最终成功突破这些瓶颈。  高质量标准与稳定生产,提升患者用药体验  华邦制药的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在质量方面严格遵守高标准,起效成分的纯度更高,安全性也得到保障。此外,得益于华邦数字智能化工厂的生产体系,药品的质量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相比于原研药,华邦的药物定价预计将更具性价比,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经济的治疗选择。  巨大的银屑病药物市场,华邦首仿药抢占先机  银屑病在全球和中国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报告,2025年中国银屑病药物市场预计将达到32.5亿美元,而2030年有望突破99亿美元。华邦制药的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凭借其高性价比以及差异化的本土化策略,预计将在这一庞大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华邦制药的长期研发优势与技术积累  华邦制药凭借30多年的研发经验,已经形成了覆盖皮肤类药品、结核类药物等多个领域的丰富产品线。公司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涉及维甲酸类、维生素D类药物的开发,此外还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研发奖项。随着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的成功上市,华邦制药在银屑病治疗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市场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产业生态布局,向皮肤健康管理拓展  华邦制药不仅在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还在皮肤健康管理领域逐步扩展。2021年,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重庆花旁里生物科技,着力拓展皮肤健康产业。花旁里推出的“三蕊”功效性护肤品牌和“稚敏佳”婴童护肤品牌,进一步丰富了华邦制药的产品矩阵,强化了在皮肤领域的市场布局。  结语:首仿药的意义超越市场竞争  华邦制药的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不仅打破了原研药的市场垄断,更关乎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疗的普及化。通过创新研发与本土化策略,华邦制药在银屑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正改变着中国医药产业的格局,并为全球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迎来新突破!多奈单抗注射液全国首方成功开出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迎来新突破!多奈单抗注射液全国首方成功开出

  近日,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领域迎来重大进展。全球首款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多奈单抗注射液(Donanemab Injection) ,于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成功开出全国首方,并已有5名患者率先接受治疗 。这一突破性疗法的落地,为广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衰退的“隐形杀手”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及生活自理能力受损 。目前,该病尚无根治手段,而现有治疗方案的效果也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其中,大脑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 已被证实与病情恶化密切相关。  多奈单抗:靶向Aβ的创新疗法  作为全球领先的阿尔茨海默病靶向治疗药物,多奈单抗注射液是一款专门针对β-淀粉样蛋白 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能够精准结合大脑中异常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激活机体自身的清除机制 ,有效减少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沉积,从而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  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唐毅教授 表示:“多奈单抗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款 获批且在说明书中明确提出可在淀粉样蛋白清除后停止治疗 的靶向药物。”该院长期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已牵头30余项国际领先的临床研究,并作为多奈单抗III期临床试验的中国牵头单位 ,积极推进新疗法的研发与应用。  多奈单抗的临床应用与优势  据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贾建平教授 介绍,多奈单抗的临床研究结果十分令人鼓舞:  一年内66%的患者成功清除淀粉样蛋白,并停止用药 ;  认知和功能衰退减缓最高可达35% ;  针对早期患者,18个月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高达39% ;  每4周输注一次,极大降低患者治疗负担,提高依从性 。  这些数据表明,多奈单抗不仅在减缓认知功能衰退 方面表现优异,而且其较低的治疗频次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因频繁输液导致的医疗资源占用问题。  推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体系建设  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教授 强调,医院将继续发挥在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 ,进一步深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技术开发及创新疗法应用 ,推动全国范围内认知障碍诊疗体系的建设,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老龄健康需求。  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刻不容缓!随着多奈单抗的成功落地,越来越多患者有望获得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提升生活质量,为延缓疾病进展带来新的可能。
间歇性禁食能改善性行为!最新研究揭示背后机制

间歇性禁食能改善性行为!最新研究揭示背后机制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都会面临衰老带来的各种生理变化,男性亦不例外,性欲下降就是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年长男性中,性欲减退症状更为显著,有些研究显示,70岁以上的男性约26%缺乏性欲。虽然衰老是男性性欲减退的主要因素,但其背后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饮食限制对抗衰老:间歇性禁食的神奇效果  近年来,饮食限制(DR)如热量限制(CR)和间歇性禁食(IF)已被证实能延缓衰老,改善与年龄相关的衰退,延长寿命和健康寿命。而最新研究则发现,间歇性禁食不仅能延缓衰老,竟还可以显著提升性行为!研究人员通过对雄性小鼠进行实验,发现间歇性禁食能够极大地改善老年小鼠的性行为,甚至提高了它们的生育成功率。  研究方法与成果:禁食模式带来惊人效果  这项研究由康复大学/青岛大学的周宇教授和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的Dan Ehninger联合进行,研究对象为C57BL/6J小鼠,持续观察了长达24个月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组的小鼠采用了“隔日禁食法”——即每隔一天进行一次禁食。尽管禁食组总体热量摄入量减少了仅13%,但效果却显著:  性活力大幅提升:老年小鼠的交配频率增加了40%,反应速度提升了2倍。  生育力翻倍:老年小鼠的成功繁殖率从38%提高到83%。  精子质量没有明显变化:尽管生育力增强,但睾丸重量和精子浓度等传统生育指标没有显著改变。  血清素与色氨酸:关键机制揭示  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间歇性禁食的机制主要通过调整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血清素来实现。血清素是影响性欲的重要神经递质,通常在老年小鼠中呈现升高状态,从而抑制性欲。正常饮食中,色氨酸(血清素的前体)被转化为血清素,导致性欲下降。然而,间歇性禁食通过限制色氨酸进入大脑,从而降低了血清素的浓度,这种机制类似于解除性欲的“刹车”系统,使得小鼠的性行为得以提升。  此外,禁食期间全身的营养供应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禁食后的进食期间,肌肉组织的色氨酸吸收量显著增加,导致血液中色氨酸浓度下降,从而间接减少了大脑中血清素的水平,进而增强了性欲。  研究启示:间歇性禁食对性欲障碍的潜力  尽管这项研究基于小鼠模型,但其发现的机制在人类中也具有高度相似性。这一研究为中老年群体面临的性欲减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因衰老导致性欲减退的男性群体。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或许有望成为治疗性欲减退的一个有效途径,帮助缓解相关病症。  结论:饮食与衰老的关联进一步明晰  这项研究不仅进一步揭示了饮食、神经与生殖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为抗衰老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调整饮食模式,尤其是间歇性禁食,可能有助于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从而改善性功能和生殖健康。这为未来治疗与衰老相关的性欲减退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重磅突破!国产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引领房颤治疗新风潮

重磅突破!国产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引领房颤治疗新风潮

  近日,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普特医疗”)的创新医疗产品——一次性使用压力监测射频消融导管,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注册批准。这一突破性产品的上市标志着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  埃普特医疗:聚焦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器械研发  埃普特医疗成立于2006年,作为深圳惠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冠脉通路、心脏电生理、外周血管及神经介入等领域提供创新的医疗产品。  创新产品:实时监测压力,优化消融效果  埃普特医疗的“一次性使用压力监测射频消融导管”与上海宏桐实业有限公司的心脏射频消融仪配合使用,主要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复发性阵发性房颤。该导管内置光学压力传感器,能够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实时监测和反馈压力,确保消融效果的稳定性。  通过这种创新技术,导管能够有效减少术中由于压力过大引起的蒸汽爆裂风险,同时避免压力不足导致的消融不完全问题,为更多阵发性房颤患者提供帮助。  宏桐实业:心脏射频消融仪获得注册  与埃普特医疗的导管产品相辅相成,宏桐实业的心脏射频消融仪也已获得NMPA批准。该设备采用脉冲电场消融技术,通过选择性电穿孔治疗病灶组织,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提升房颤治疗效果。2024年12月13日,该仪器通过了创新产品注册申请,成为房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PFA技术的崛起与市场前景  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治疗房颤的主流消融技术。根据市场研究预测,到2028年,全球房颤消融市场将达到110亿元,其中PFA技术的市场份额预计将从5%增长至60%以上。中国市场也在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PFA市场将达到13亿元,并且在2032年将增至1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73%。  本土企业崛起:国产PFA产品占据市场主导  随着PFA技术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目前,NMPA已批准9家企业的PFA产品上市,其中本土企业占据了6个名额,包括惠泰医疗、埃普特医疗和宏桐实业等。这些国产企业的崛起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本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PFA市场展现巨大潜力  随着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的加持,国产PFA产品正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开始,PFA产品陆续获批,2024年进入爆发期,本土和进口产品的数量逐渐接近。2025年,预计PFA产品的获批数量将超过2024年,这为中国电生理领域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国产医疗器械的崭新机遇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创新,尤其是在电生理器械领域的突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在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国产器械的“含金量”持续上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本土医疗器械将在全球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奥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在套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比较研究

奥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在套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比较研究

  2024年7月,发表于《Blood》期刊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奥妥珠单抗(obinutuzumab,O)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在治疗符合移植条件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中的疗效。此次研究为首次在MCL的前瞻性随机试验中比较这两种CD抗体的治疗效果。  研究设计:LyMa-101试验的长期结果  LyMa-101试验旨在评估在新诊断的MCL患者中,移植前使用化疗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然后进行奥妥珠单抗维持治疗的效果。研究将O组(使用奥妥珠单抗治疗)与R组(使用利妥昔单抗替代奥妥珠单抗治疗)进行了对比。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可测量残余疾病(MRD)、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主要结局:奥妥珠单抗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  根据LyMa-101研究的结果,在入组后85名患者的5年PFS(无进展生存期)和OS(总生存期)估计值分别为83.4%(95%置信区间CI,73.5~89.8)和86.9%(95%CI,77.6~92.5)。在诱导治疗结束时(EOI),奥妥珠单抗组的骨髓MRD阴性率显著高于利妥昔单抗组(83.1% vs 63.4%,P=0.007)。  临床数据:O组与R组的比较  使用PSM进行的分析显示,经过匹配的82名患者在治疗开始后,奥妥珠单抗组(O组)相比利妥昔单抗组(R组)在5年PFS和OS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体来说,O组的5年PFS为82.8%,明显高于R组的66.6%(P=0.029),风险比(HR)为1.99(95%CI,1.05~3.76)。在OS方面,O组的5年生存率为86.4%,明显高于R组的71.4%(P=0.039,HR=2.08,95%CI,1.01~4.16)。  结论:奥妥珠单抗在MCL治疗中的优越性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利妥昔单抗相比,奥妥珠单抗在移植前和维持期治疗中更有效地控制了疾病进展,提高了符合移植条件的MCL患者的PFS和OS。奥妥珠单抗不仅能够更好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残余疾病,还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为M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