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依托咪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使用风险:与氯胺酮的比较

依托咪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使用风险:与氯胺酮的比较

  2024年8月,《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发布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危重症患者使用依托咪酯与氯胺酮治疗的死亡率差异。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依托咪酯在重症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并与氯胺酮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  研究目的与背景  本项研究旨在评估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MV)的患者中,依托咪酯与氯胺酮的使用对患者结局的影响。通过分析2008至2021年间Premier Healthcare数据库中的患者数据,研究人员关注了两类药物的使用与住院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对接受IMV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多变量回归分析,以比较在IMV开始当天使用依托咪酯与氯胺酮的患者之间的住院死亡率。研究还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将依托咪酯组与氯胺酮组进行了配对。此外,研究还分析了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会改变两种药物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在1689945名接受IMV治疗的患者中,近43.7%的患者(738855人)在住院的前两天内接受了依托咪酯治疗。通过倾向评分匹配,研究人员成功建立了22273对接受依托咪酯与氯胺酮治疗的配对组。  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与氯胺酮治疗组相比,依托咪酯组的住院死亡率显著较高(21.6%对比18.7%)。具体而言,依托咪酯的绝对风险差异为2.8%,且调整后的比值比(OR)为1.28,95%可信区间为1.21至1.34。这一结果在亚组和敏感性分析中得到了验证。  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使用依托咪酯后,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未显著改变依托咪酯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没有减轻依托咪酯使用所带来的风险。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与氯胺酮相比,依托咪酯在IMV开始当天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与更高的住院死亡率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未减轻这一风险。因此,依托咪酯的使用在临床实践中仍需要谨慎考虑,尤其是在危重症患者中。  这项研究突出了依托咪酯使用中的潜在风险,强调了对重症患者药物选择时的谨慎,并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MASH发展与鞘脂代谢的关系:SMPD3成为治疗新靶点

MASH发展与鞘脂代谢的关系:SMPD3成为治疗新靶点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是一种逐渐发展的慢性肝脏病,通常从肝脏脂质过度积累开始,进而引发肝脏炎症、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尽管抑制脂质从头合成的药物可以减轻肝脏脂肪积累,但它们在阻止MASH进展方面效果不一,且全面抑制脂质合成可能会导致细胞死亡,加剧肝脏损伤,反而推动疾病进展。有研究表明,特定的毒性脂质,而非总脂质负担,是MASH恶化的关键因素。  鞘脂代谢与MASH发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鞘脂代谢,尤其是神经酰胺的积累,与脂毒性密切相关,是MASH进展的重要因素。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课题组的研究揭示了神经酰胺如何直接损伤米色脂肪的产热功能,并影响肝脏脂质合成、糖异生和内质网应激等过程。该研究提示,靶向鞘脂代谢可能为MASH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干预方案。  关键研究:SMPD3的作用  2025年2月26日,谢岑课题组与柳红课题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课题组,发表于《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发现,肝脏鞘脂代谢的紊乱,尤其是神经酰胺的积累,是MASH进展的核心特征。在研究中,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SMPD3)被确认为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酶。通过对不同MASLD队列和小鼠模型的脂质组学、转录组学及单细胞组学分析,研究者发现,敲除肝脏SMPD3显著改善了多个MASH动物模型的肝脏病理,而重新表达SMPD3则会逆转这些效应。  SMPD3的分子机制  为了深入理解SMPD3在MASH进展中的作用,研究团队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发现SMPD3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膜小窝。小窝富含胆固醇和鞘脂,是质膜内陷的一部分,参与脂质和其他物质的摄取与转运。研究表明,SMPD3通过改变小窝区域的鞘磷脂-神经酰胺代谢平衡,动态调节内体的形成,促进小窝依赖的脂质摄取,导致肝脏脂质积累。此外,SMPD3还通过增强肝细胞促炎性和促纤维化外泌体(EVs)的生成与释放,进一步加剧MASH的恶化。  SMPD3与SIRT1的关系及双靶点治疗  研究还发现,SMPD3在正常肝脏中的表达较低,但在MASH阶段,DNA损伤通过抑制SIRT1活性上调了SMPD3的表达。抑制SMPD3活性能够显著缓解MASH相关病理表现,表明SMPD3是MASH的潜在成因性靶标。研究团队推测,若能同时激活SIRT1并抑制SMPD3,可能会产生协同治疗效果。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的双靶点设计,研究人员成功发现了一种兼具SIRT1激活和SMPD3抑制作用的化合物——DC17,该化合物在多个MASH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优异的治疗效果,且效果优于单靶点药物。  新的治疗方向:精准靶向特定脂质  该研究揭示了SMPD3介导的肝细胞膜鞘磷脂代谢重编程是推动MASH进展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明确了SMPD3在脂质代谢紊乱、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等MASH核心病理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表明,未来MASH治疗应从传统的脂质积累总体减少策略,转向精准靶向特定脂质或代谢通路的策略。  结语  这项研究不仅为MASH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SMPD3,也为未来开发更加精准的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发现的双靶点化合物DC17为治疗MASH提供了新的药物候选,为这一复杂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超重和肥胖成年人减重: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的比较

超重和肥胖成年人减重: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的比较

  超重和肥胖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与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2024年9月,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对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在治疗超重或肥胖成年人中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为选择合适的减重药物提供了新的参考。  研究的背景与重要性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均能有效帮助超重或肥胖人群减轻体重,但关于这两种药物在实际临床环境中的头对头比较数据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对比两者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T2D)患者中的减重效果,以及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研究设计与参与者  这项队列研究使用了美国医疗保健系统的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分析了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接受司美格鲁肽或替尔泊肽治疗的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研究对象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治疗前未使用过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且在治疗开始前一年内有定期治疗记录。  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的比较结果  在41222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中(其中司美格鲁肽组32029人,替尔泊肽组9193人),经过倾向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人数为18386人。研究结果显示,替尔泊肽组的体重减轻效果显著高于司美格鲁肽组:  体重减轻超过5% 的患者比例:替尔泊肽组的风险比(HR)为1.76,说明其减重效果显著更好。  体重减轻超过10% 的患者比例:替尔泊肽组的风险比为2.54。  体重减轻超过15% 的患者比例:替尔泊肽组的风险比为3.24。  此外,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替尔泊肽治疗组的体重变化幅度也远大于司美格鲁肽组,分别为-2.4%、-4.3%和-6.9%。  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对比  尽管两组患者在体重减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并没有显著差别。这表明替尔泊肽可能在减重效果上更为优越,但不会显著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  结论与临床意义  这项研究表明,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尤其是那些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替尔泊肽比司美格鲁肽在减重效果上更为显著。未来的研究可能进一步探讨两者在其他重要结局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适应症和安全性。  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选择参考,帮助他们为患者制定更为个性化的减重治疗方案。
春季眼部过敏症状频发,专家支招应对方法

春季眼部过敏症状频发,专家支招应对方法

  春季是过敏性结膜炎高发的季节,很多人会因为眼睛瘙痒、红肿等症状而烦恼不已。对此,眼科专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应对措施,帮助大家缓解不适,减少过敏带来的困扰。  过敏性结膜炎的症状和原因  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种由于过敏原刺激结膜所引发的疾病,通常表现为眼睛红肿、发痒、流泪等症状。春季是过敏性结膜炎的高发期,因为花粉、尘螨等过敏源在季节交替时更为活跃,导致不少人眼睛受到刺激,引发不适。  针对急性过敏症状的治疗方法  针对眼部过敏带来的急性症状,如眼睛红肿和剧烈瘙痒,专家推荐使用一些抗过敏眼药水。例如,色甘酸钠、奥洛他定、依美斯汀等滴眼液能有效缓解眼部的不适。  如果症状没有得到缓解,且眼睛痒得无法忍受,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低浓度的激素类药物。但需要注意,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确保眼压正常。  疗程中期的治疗策略  当症状有所缓解后,患者可以转而使用一些温和的抗组胺眼药水来继续治疗,以巩固效果。此外,口服抗过敏药物如盐酸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也能帮助缓解全身过敏反应,配合使用会提高治疗效果。  春季预防过敏的注意事项  对于过敏性结膜炎的反复发作,专家建议患者可以在季节变化之前,预先使用一些肥大细胞稳定剂或抗组胺滴眼液,提前应对过敏症状。同时,建议进行过敏原筛查,避免与已知的过敏源接触,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自我缓解方法  当眼睛瘙痒非常难受时,可以通过局部冰敷来缓解症状,冰敷可以帮助收缩血管,减轻红肿感。此外,结膜囊冲洗也能有效去除眼部过敏源,减轻不适。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如雾化疗法、皮内针、耳穴压丸和刺络放血等,联合治疗有助于缓解眼部的奇痒症状。  注重体质调理,改善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与个体体质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平时要加强体质调理。对于一些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或肝风内动的患者,可通过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中药饮片来调理体质。家中常备一些玫瑰花、木瓜、防风等药材,煮水饮用,有助于改善过敏症状。  通过综合治疗和日常预防,大家可以有效减轻春季过敏性结膜炎带来的困扰,享受更健康的眼睛。
阿可替尼胶囊获批上市

阿可替尼胶囊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监局 批准了阿斯利康 的阿可替尼胶囊 (商品名:康可期 )在中国上市。这一批准使得阿可替尼成为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SLL)患者的治疗新选择。阿可替尼的上市使其在中国的适应症扩展至第三项,覆盖了初治 和经治 的CLL/SLL患者,标志着该药物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应用。  CLL/SLL:一种常见的成人肿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SL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淋巴细胞 的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 的积聚。CLL/SLL是西方成人中最常见的白血病 ,尤其在欧美人群中,中年及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欧美的发病率大约为每10万人4-5例 ,而在亚洲人群中则为欧美的1/10。该病的发病中位年龄 在欧美为70-75岁 ,在中国则较年轻,约为65岁 。  阿可替尼的临床研究成果  阿可替尼获批的基础是ChangE三期临床试验 的积极成果。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阿可替尼与苯丁酸氮芥 和利妥昔单抗 (C+R)联合治疗在治疗初治CLL患者中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阿可替尼单药治疗能够显著降低92%的 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和明确的临床意义。  研究进一步表明,与C+R治疗组相比,阿可替尼组的无进展生存期 (PFS)和24个月PFS率 均表现更好。在所有预先设定的亚组分析中,包括一些预示不良预后的亚组,阿可替尼组的疗效也优于C+R组。此外,阿可替尼组在初治CLL患者的总生存期 (OS)方面表现出改善的趋势。该试验的结果已在2024年12月的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 上发布。  阿可替尼:CLL治疗的新选择  阿可替尼 是一种口服BTK抑制剂 ,通过靶向Bruton酪氨酸激酶 (BTK)抑制CLL/SLL等B细胞相关肿瘤的生长。它的疗效已经在多个国际临床试验中得到了验证,并且已成为治疗CLL/SLL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  通过这次审批,阿可替尼进一步扩大了在CLL/SLL患者中的应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初治 患者,也适用于经治 患者。这一批准为CLL/SLL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阿可替尼为其提供了新的希望。  未来展望:为CLL/SLL患者带来希望  阿可替尼的上市无疑是CLL/SLL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特别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随着阿可替尼的广泛应用,预计将为众多CLL/SLL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未来,阿可替尼有望在更多的临床研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并逐步成为治疗CLL/SLL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帮助更多患者战胜这一挑战性的疾病。  总结  阿可替尼胶囊(康可期)在中国的批准上市为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基于ChangE三期临床试验 的成功结果,阿可替尼展示了显著的疗效,尤其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的改善,为CLL/SL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批准标志着阿可替尼在中国的适应症进一步扩展,预计将广泛应用于初治和经治的CLL/SLL患者。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不良反应频率的研究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不良反应频率的研究

  2024年8月,发表在《美国呼吸与重症监护医学杂志》(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上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使用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关ICS使用与心血管和肺部健康影响的有价值数据。  研究背景:ICS的常见应用与关注  ICS长期以来是治疗哮喘的标准药物,能够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虽然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已有广泛研究,ICS使用的潜在不良反应则相对较少为人关注。  研究方法:观察性数据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来自两个英国全国性数据集的成人哮喘患者数据,分别是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Aurum和CPRD GOLD。研究主要关注了ICS的使用与多个不良事件(包括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律失常、肺栓塞和肺炎)之间的关联。通过稳定逆概率治疗加权(IPTW)方法,研究对不同治疗组之间的潜在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  研究结果:ICS剂量与不良事件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中等或更高剂量的ICS与多种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相关。具体来说,剂量为201~599微克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风险为2.63倍,心律失常为2.21倍,肺栓塞为2.10倍,肺炎为2.25倍。若剂量≥600微克,这些风险分别增加至4.63倍、2.91倍、3.32倍和4.09倍。  然而,较低剂量的ICS(低于201微克)并未显示出与这些不良事件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二次分析与风险评估  在二次分析中,研究者还使用了嵌套病例对照研究和自我对照病例系列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以ICS剂量为201~599微克的患者为例,12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相对较低,约为473人中有1人出现此类事件;而使用≥600微克的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则更高,每224人中就有1人发生MACE。  研究结论:合理使用ICS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表明,低剂量ICS的短期使用与不良反应风险无显著相关性,但中高剂量ICS使用与心血管疾病、肺栓塞及肺炎的风险增加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遵循最新的治疗指南,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的ICS,对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临床启示:谨慎调整ICS剂量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确保患者使用最低剂量的ICS,以降低潜在的副作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研究为ICS使用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见解,强调了治疗中的剂量控制和个性化调整的重要性。
默沙东与恒瑞医药达成协议,收购HRS-5346 Lp(a)抑制剂

默沙东与恒瑞医药达成协议,收购HRS-5346 Lp(a)抑制剂

  3月25日,默沙东与恒瑞医药宣布达成独家许可协议,默沙东获得了HRS-5346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大中华区除外)。HRS-5346是一种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的口服小分子脂蛋白(a)抑制剂。根据协议,恒瑞医药将获得2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机会根据后续开发和商业化的成果获得最高17.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Lp(a)的临床意义与市场需求  脂蛋白(a),简称Lp(a),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脂蛋白,负责在血液中运输胆固醇、脂肪及蛋白质。过高的Lp(a)水平会导致其在血管壁的积聚,形成类似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遗传因素是导致Lp(a)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全球约有14亿人受到影响。随着对Lp(a)相关疾病的关注日益增加,抑制Lp(a)的治疗方案也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兴方向。  恒瑞医药与默沙东的合作模式  此次协议为恒瑞医药与默沙东的合作奠定了基础,默沙东将获得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恒瑞医药不仅获得2亿美元的首付款,还可能根据特定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获得最高17.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并且在产品获批后,将继续获得基于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该协议的达成表明,全球制药巨头对Lp(a)抑制剂的市场潜力充满信心。  Lp(a)抑制剂市场的日益竞争  随着Lp(a)抑制剂赛道的升温,全球药企的竞争愈加激烈。此前,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也签订了类似的协议,后者将获得1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机会根据进一步的开发和商业化获得高达19.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这表明,Lp(a)抑制剂正成为全球制药行业关注的焦点,为患者提供更具疗效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选择。  展望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希望  随着类似HRS-5346的创新药物逐步推进临床,抑制Lp(a)的疗法有望为全球14亿受Lp(a)浓度升高影响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药物的研发不仅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制药行业开辟了潜在的商业机会。随着未来更多的临床数据和市场反馈,Lp(a)抑制剂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30年来首个口服抗生素获批上市,GSK推出新型治疗尿路感染药物

30年来首个口服抗生素获批上市,GSK推出新型治疗尿路感染药物

  2025年3月25日,GSK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研发的口服抗生素Blujepa(Gepotidacin)用于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uUTI)成人女性患者(≥40kg)和青少年患者(≥12岁,≥40kg)。这一批准标志着近30年来,首个新型口服抗生素获准治疗尿路感染。  Gepotidacin的创新作用机制  Gepotidacin是一种靶向拓扑异构酶II(Top II)的新型口服抗生素,属于三氮杂苊烯类化合物,与传统的喹诺酮类抗生素不同。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Top II或Top IV来发挥作用,而Gepotidacin则通过同时均衡抑制细菌DNA回旋酶(Top II的一种)和Top IV,从而有效抑制细菌DNA复制。这种创新的作用机制使得Gepotidacin在细菌发生酶突变时,仍能够维持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FDA批准Gepotidacin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两项关键的III期临床试验——EAGLE-2和EAGLE-3。这两项研究均为全球范围内的随机、双盲、非劣效性临床试验,共纳入了3136名患者,旨在评估Gepotidacin(1500mg,每日2次)与呋喃妥因(100mg,每日2次)治疗uUTI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治疗后的第10至13天,评估临床和微生物学反应。  在EAGLE-2研究中,Gepotidacin组和呋喃妥因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0.6%(162/320)和47.0%(135/287)。在EAGLE-3研究中,Gepotidacin组和呋喃妥因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8.5%(162/277)和43.6%(115/264)。此外,Gepotidacin在治疗高风险亚组(如耐药大肠杆菌感染、复发性uUTI患者、50岁以上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表明其在复杂病例中的治疗潜力。  不良事件报告与安全性  在Gepotidacin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特别是腹泻(16%)和恶心(9%)。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其中轻度(1级)和中度(2级)不良事件占比分别为69%和28%。这些数据表明,Gepotidacin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治疗。  尿路感染的流行现状与Gepotidacin的临床意义  单纯性尿路感染(uUTI)是最常见的门诊感染之一,尤其在女性中,高达一半的女性在一生中都会遭遇尿路感染。大约30%的患者会经历复发性尿路感染。根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1600万名女性患者遭受uUTI的困扰。Gepotidacin的上市,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对于那些常见抗生素耐药的个体,Gepotidacin可能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语  Gepotidacin的获批上市标志着尿路感染治疗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作为近三十年来首个新型口服抗生素,它不仅为单纯性尿路感染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Gepotidacin有望成为抗生素治疗中的重要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愈希望。
研究揭示:司美格鲁肽可能增加女性脱发风险

研究揭示:司美格鲁肽可能增加女性脱发风险

  司美格鲁肽与脱发的潜在关联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包括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已经成为全球处方量最大的降糖药物之一,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然而,近期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其对胃肠道 的影响。尽管如此,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索这些药物与脱发 之间的关系。  回顾性队列研究揭示脱发风险  最近,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 上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通过分析大型健康保险数据库,调查了司美格鲁肽与脱发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的使用与脱发风险的增加相关,尤其是在女性 患者中。  研究人员利用1600万患者的随机样本,识别出司美格鲁肽的初次使用者,并与使用安非他酮-纳曲酮 (一个活性对照药物)的患者进行了对比。排除了已被诊断为糖尿病或使用过降糖药的患者,并从首次开具药物处方开始,直到脱发诊断为止进行了随访。  研究结果:女性脱发风险显著增加  在这项研究中,共有1926名司美格鲁肽使用者 和1348名安非他酮-纳曲酮使用者 。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组 的脱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安非他酮-纳曲酮)。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的使用者、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脱发的**校正风险比(HR)**分别为1.52(95% CI:0.86~2.69)、0.86(95% CI:0.05~14.49)和2.08(95% CI:1.17~3.72)。这表明,司美格鲁肽可能显著增加女性脱发的风险。  脱发的潜在原因  研究团队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解释为什么司美格鲁肽可能导致脱发风险增加:  减重效果导致生理压力 :司美格鲁肽通过显著的减重效果,可能引发生理压力 ,从而导致休止期脱发 。  抑制食欲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司美格鲁肽的抑制食欲作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毛囊的健康。  激素变化引发雄激素性脱发 :司美格鲁肽可能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例如雄激素的升高,从而增加雄激素性脱发 的风险。  医生需平衡利弊,权衡治疗决策  尽管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在女性患者中可能导致脱发风险增加,但对于患有糖尿病或病态肥胖的患者来说,司美格鲁肽带来的减重效果仍然具有显著的临床益处 ,其治疗效果可能远远超过脱发风险。因此,在使用司美格鲁肽时,医生需要权衡患者的个体情况 ,做出最适合的治疗决策。  未来研究的必要性  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可能会增加脱发风险,尤其是女性患者,但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关系,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来进一步确认。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从而优化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本瑞利珠单抗在中国上市,为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提供新治疗选择

本瑞利珠单抗在中国上市,为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提供新治疗选择

  3月24日,阿斯利康宣布其创新靶向生物制剂本瑞利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凡舒卓)在中国正式上市。这款药物将用于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SEA)患者的维持治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新治疗空白。  精准靶向治疗:本瑞利珠单抗的创新机制  本瑞利珠单抗是一款针对嗜酸粒细胞(EOS)的抗IL-5R生物制剂,通过精准靶向IL-5受体来抑制嗜酸粒细胞的功能。嗜酸粒细胞是重度哮喘中2型炎症的主要效应细胞,阻断其作用对于控制疾病进展和改善症状至关重要。  三期临床试验MIRACLE研究结果显示,本瑞利珠单抗显著降低了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年急性发作率(AAER)74%,并改善了肺功能和哮喘症状。这些结果表明,本瑞利珠单抗不仅能有效控制急性发作,还能长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临床试验验证:快速显效,长期安全  在PONENTE和SHAMAL研究中,超过90%的重度哮喘患者在使用本瑞利珠单抗后减少了口服糖皮质激素(OCS)和吸入激素(ICS)的使用,显示出其在减少药物依赖方面的积极效果。同时,汇总分析还表明,在基线嗜酸粒细胞水平(bEOS≥300/μL)的患者中,本瑞利珠单抗能够在3天内迅速改善哮喘症状,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效果。  适应症广泛,临床获益显著  根据临床数据,本瑞利珠单抗具有较好的长期治疗安全性,每年只需注射6次,便于患者使用。该药物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治疗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此外,本瑞利珠单抗还已获得在嗜酸性肉芽肿病伴多血管炎(EGPA)的适应症批准,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多个适应症中进行研发。  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治疗现状  在中国,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患者数量约为300万,但由于该病常被误诊或未得到充分治疗,患者面临着频繁急性发作和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作为一种关键的生物标志物,嗜酸粒细胞为哮喘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而本瑞利珠单抗正是针对这一靶点开发的创新药物。  专家意见:精准诊断与生物治疗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重度哮喘的正确诊断和分型是治疗的关键。随着生物靶向治疗的普及,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患者可以通过精准的靶向药物来控制疾病,改善生活质量。钟院士还强调,IL-5受体是重度哮喘患者最常见的表型之一,靶向这一受体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总结  本瑞利珠单抗的上市为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作为一款创新的生物制剂,它通过靶向嗜酸粒细胞,显著降低了急性发作频率并改善了肺功能。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本瑞利珠单抗有望改变重度哮喘的治疗格局,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 1234 »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