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首 页
全球找药
国药专区
医药问答
医药科普
疾病百科
疾病科普
分类
疾病
症状
药品
疫苗
检查治疗
科室
内科
外科
肿瘤科
妇产科
儿科
精神心理科
急诊科
口腔科
眼科
康复科
营养科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生殖医学科
男科
超声科
病理科
耳鼻咽喉科
其他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一种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和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卧床休息、对症治疗等
小儿急性肠套叠
医学上,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肠腔内称为肠套叠。急性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儿童,慢性肠套叠多发生在较大儿童和成人间。小儿肠套叠多与肠功能絮乱有关,上呼吸道感染有可能累及回盲部,增加该病发生的机会。当遇有幼儿哭闹、呕吐,伴有果酱色大便时应高度怀疑肠套叠的可能。早期行水压灌肠既有诊断意义,又有治疗效果。当水压灌肠无效时不可强行加大水压,以免引起肠破裂,造成腹腔污染。超过48小时或有腹膜刺激症状时均提示有肠绞窄的可能,都应行手术治疗。较大儿童肠套叠往往与肠息肉及肠道其他器质性病变有关,且病情可有起伏,一经诊断,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又称感染后脑脊髓炎、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系指继发于麻疹、风疹、水痘、天花等急性出疹性疾病,或预防接种后,因免疫机能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脱髓鞘疾病。一般认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又称粒细胞减少性肠病、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亦有称之为白血病合并盲肠炎,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如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患儿,可合并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病变可累及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及右半结肠。临床表现主要为粒细胞减少期间的发热、腹痛、腹胀、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是儿童期消化道常见的寄生虫,是儿童期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蛔虫症是我国人体最常见的肠寄生虫病之一,以学龄儿童多见,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蛔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近10余年来由于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预防措施的建立发病率大大下降。蛔虫外科病中以蛔虫肠梗阻最常见,多因口服不足量驱虫药(特别是山道年)及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如发热、腹泻等引起蛔虫聚集成团而阻塞肠腔造成梗阻。阻塞部位以回肠末端最多见,但可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分。
小儿蛔虫病
人蛔虫亦称似蛔线虫,简称蛔虫。蛔虫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蛔虫病,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移行症。儿童由于食入感染期虫卵而被感染,轻者多无明显症状,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异位寄生虫可导致胆道蛔虫症、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小儿黄疸肝脏色素沉着综合征
黄疸肝脏色素沉着综合征又称Dubin-Johnson综合征、Dubin-Sprinz综合征、Sprinz-Nelson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Ⅰ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Ⅰ型、黑色肝黄疸综合征等。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临床以间歇性黄疸为表现特征。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
小儿坏死性龈口炎是由梭状杆菌和奋森螺旋体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未及时治疗重症病例可导致患儿死亡。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损蔓延和促进组织恢复。
小儿后尿道瓣膜
小儿后尿道瓣膜是男性儿童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的疾病,常致肾积水而被发现。随着产前超声的广泛应用,新生儿肾积水的发现率逐步提高,后尿道瓣膜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
概述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先天性脑畸形,涉及小脑发育障碍、第四脑室囊性扩张、后颅窝体积增大。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见智力和运动功能异常、步态不稳等神经损害症状。
«
1
2
...
37
38
39
40
41
42
43
...
66
67
»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