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首 页
全球找药
国药专区
医药问答
医药科普
疾病百科
疾病科普
分类
疾病
症状
药品
疫苗
检查治疗
科室
内科
外科
肿瘤科
妇产科
儿科
精神心理科
急诊科
口腔科
眼科
康复科
营养科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生殖医学科
男科
超声科
病理科
耳鼻咽喉科
其他
代谢性白内障
代谢性白内障与晶状体的代谢有关。由于血糖增加,晶状体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致其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葡萄糖被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晶状体内堆积,使渗透压增加,晶状体吸收水分,形成纤维肿胀和变性,最后产生混浊。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眼部带状疱疹可合并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急性视网膜坏死)、视神经炎、眼肌麻痹等。部分可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造成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倾向。
带状疱疹病毒性巩膜炎
带状疱疹病毒性巩膜炎(herpes zoster virus scleritis,HZS)的病毒初次感染往往表现为水痘,病毒长期潜伏在体内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激活,再发表现为带状疱疹,二者均为急性传染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有很大区别,一般情况下均为自限性,极少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由该病毒引起的巩膜炎较为少见,多在病毒初发感染后数月发生。高危人群还包括免疫抑制患者,如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器官移植肿瘤血液病恶病质者,带状疱疹病毒性巩膜炎呈散发性,无明显季节性。罕见于儿童。
带状角膜病变
带状角膜病变是指一种角膜上皮下发生钙质沉着而引起的角膜病变,又称角膜带状混浊和钙化带状角膜病变。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变发展缓慢,可长达10年以上。初期的角膜混浊轻微,肉眼不易发现;陆续出现钙质性灰白色或白色混浊斑;视力晚期可明显减退。
带状角膜病
带状角膜病即带状角膜变性,表现在角膜上皮层下前弹力层处有宽2~3mm的灰白色带状混浊区域。带状变性首先发生在角膜缘的前弹力膜水平,逐渐向中央角膜发展,变性混浊区域外侧边界清晰,与正常角膜缘之间有透明隔离带。病变部位常伴有钙质沉着的白色钙化斑,最后病变可侵犯到角膜基质层和出现新生血管。晚期可出现刺激症状。单眼或双眼皆可发病。
大疱性角膜病变
大疱性角膜病变是指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形成水疱的状态,是由角膜内皮细胞的异常或破坏引起。正常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约为3000个/mm2,其减少至500~1000个/mm2时,即可发生本病。白内障手术后、眼外伤、青光眼晚期、严重的色素膜炎、Fuch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移植失败等均可能引起角膜内皮细胞破坏和减少,导致大疱性角膜病变。临床表现为角膜上皮水疱形成,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严重刺激症状。
大角膜
概述大角膜是指角膜横径≥13毫米,角膜曲率半径正常,是一种家族遗传病,男性多见。临床多为双眼发病,视力可正常或伴近视、散光,多无需特殊治疗。
Devic病
Devic病即视神经脊髓炎(NOM),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其前或其后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季节性强的双眼奇痒、睑结膜出现大而扁平的乳头、角膜缘附近结膜胶样增生及分泌物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侵犯双眼。每当春暖花开时发病,到秋末天寒时症状消失。每年复发,轻症者3~4年后即不再发,重症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什么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由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介导的慢性眼表疾病,患者可有眼部瘙痒、异物感、烧灼感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又称为季节性结膜炎,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花粉、动物皮屑和羽毛等敏感有关,其发病机制为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共同作用。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可表现出眼部瘙痒等不适,可在白天经灰尘、亮光、风等环境因素诱发,在夜晚症状可加重,患者还可伴有其它眼部症状,如异物感、畏光、疼痛、烧灼感、黏性分泌物增多、流泪等。建议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春季结膜炎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双侧慢性外眼疾病。又称春季角膜结膜炎(VKC)。VKC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的成年人,在春季最为常见,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外眼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瘙痒、流泪、畏光和黏性分泌物。该病具有自限性,目前已证实有效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肥大细胞稳定剂。
«
1
2
...
47
48
49
50
51
52
53
...
62
63
»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