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梗死病变累及乳头肌可产生程度不等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经心导管检查约3%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由急性或慢性乳头肌缺血所引起。心肌梗死时,乳头肌可因急性缺血性坏死而在数小时内完全断裂。虽然腱索和瓣叶无异常病变,但相应部位的二尖瓣瓣叶丧失启闭功能,在发生梗死后早期即呈现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因乳头肌断裂而死于突然发生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占0.4%~5%。一部分病人心肌梗死虽引起乳头肌缺血坏死,但未立即完全断裂,或因长期缺血,坏死的心肌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所替代,乳头肌变薄、伸长,收缩功能减弱或丧失,在心肌梗死后2个月以上才呈现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导管检查护理
心导管检查是通过心导管插管进行心脏各腔室、瓣膜和血管的构造及功能的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也是现代心血管临床诊断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包括右心导管检查和左心导管检查两大类。心导管检查可以很好地了解心脏血流动力资料,可对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作出正确诊断。
心包肿瘤
心包肿瘤指发生于心包的新生物,原发性心包肿瘤非常罕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有脂肪瘤、纤维瘤、息肉、血管瘤、畸胎瘤等。恶性肿瘤为原发性间皮瘤和肉瘤。心包恶性肿瘤中继发性居多,来自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等转移或侵袭心包所致。心包良性肿瘤较少见,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而恶性肿瘤多发生在20~30岁。
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
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是指心脏手术1~3周后出现发热、心包炎、胸膜炎等临床症状群。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发病率为l0%~40%,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5%的病人复发常出现在手术后的头3个月内。此综合征首先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手术患者,认为是风湿热的复发,随后,在非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心脏手术后亦会出现这一综合征。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起搏导管引起心脏穿孔、胸部钝挫伤、心外膜植入心脏起搏器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导致冠状动脉穿孔时,可同样出现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心包囊肿与心包憩室
心包囊肿是指发生于心包的一种先天性纵隔囊肿亦称为间皮囊肿、心包旁囊肿、胸膜心包囊肿纵隔水囊肿或纵隔单纯性囊肿等。囊肿与心包腔隔绝,如果经蒂与心包腔相通则称为心包憩室。
心包囊肿
心包囊肿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纵隔一般认为其形成原因是胚胎期心包发生时胚胎间质中出现间隙。这此间隙互相融合成为原始心包腔。如一个间隙不能与其他间隙融合又不与心包腔相通则发育成心包囊肿,如间隙与心包腔相通称为心包憩室。心包囊肿有单房或多房由囊状薄壁的间皮细胞组成。囊内含有浆液或溥水状液体。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心包囊肿是什么病心包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疾病,是发生于心包的一种先天性纵膈囊肿,又称间皮囊肿,好发于青壮年。心包囊肿可发生于心包各个部位,目前临床上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胚胎时期形成心包腔时出现了发育异常所致。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为其他原因体检偶然发现,仅有少部分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一般无需治疗,当囊肿增大出现压迫症状或继发感染时,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剥离囊肿。当心包囊肿临床症状明显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心包间皮瘤
心包间皮瘤(Pericardial mesothelioma)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不同于发生于房室结的间皮瘤,后者为良性。各年龄均可罹患本病,但多见于30~50岁,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1。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心包炎,如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此类症状表明存在心包填塞和缩窄。肿瘤侵袭到冠状动脉时,则可引起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包填塞。除局部症状外,也可有发热、不适、体重减轻等全身表现。
心包穿刺术护理
心包穿刺术是将穿刺针和(或)留置导管置入心包腔,抽吸心包积液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心包穿刺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斜疝
主要表现为站立时腹股沟区出现肿块,具体症状根据分型不同,存在差异先天性腹股沟管发育不良、后天长期腹部用力是主要的病因以手术治疗为主1岁以内的婴幼儿有自愈的可能
斜形骨折
概述斜形骨折是骨折线与长骨纵轴斜交的一种骨折。多因长骨受纵向挤压和轻度扭曲两种暴力作用时发生,属不稳定性骨折。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