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急性甲状腺炎
急性甲状腺炎是甲状腺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又称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ST),是一种甲状腺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罕见。由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所致。急性甲状腺炎起病较急,症状可见高热、出汗、咽痛、吞咽困难及全身不适,甲状腺部位出现局部肿块,触痛明显,局部皮肤发红、发热。Dugar等提出临床表现三联征:多结节甲状腺肿、单侧的下咽炎、周围蜂窝组织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acute purulent gastritis)是胃壁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病变,有时也把这种罕见的重症胃炎称为蜂窝组织性胃炎。指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通常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发冷、发热、腹痛较重,坐位时疼痛减轻或缓解,常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常混有胆汁等症状。本病起病急骤,有剧烈的上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呕吐物中可见坏死的胃黏膜组织。常伴寒战、高热,发生急腹症时表现为化脓性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B超、CT检查可见胃壁增厚,由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引起者的胃壁内可见由气泡形成的低密度影,X线腹部平片见胃腔内大量积气,伴穿孔者膈下可有游离气体。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ST)是由金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甲状腺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口腔、颈部等部位的细菌感染。1857年Bauchet第1次描述了AST。在无抗生素时期,AST的发病率在甲状腺外科疾病中占0.1%。随着抗生素的应用,AST已较为罕见,其发病率尚无明确报道。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又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疾病患者死亡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病。本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腹痛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发热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
急性非特异性睾丸炎
急性非特异性睾丸炎为细菌感染睾丸所致,感染途径以逆行感染(由输精管或附睾侵入)为主,多发生在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经尿道手术后以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引起附睾睾丸感染。也可经血行播散至睾丸,引起单纯性睾丸炎,但由于睾丸血运丰富,此种情况少见。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淋球菌等。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
急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是指甲状腺在短期内受到大剂量急性照射后所致的甲状腺局部损伤及其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本病多发生在急性放射损伤后2周内。131I治疗过程中大约有4%~5%的患者发生急性甲状腺炎。
急性胆囊炎
可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多为胆囊管梗阻和细菌感染导致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经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与C型产气荚膜芽胞杆菌感染有联系的一种急性肠炎,病变主要在小肠,病理改变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与C型产气荚膜芽胞杆菌感染相关的一种急性肠炎,本病病变主要在小肠,病理改变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类型,系由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变继续发展所致。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大片坏死,胰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广泛性出血坏死。腹膜后间隙大量血性渗出液。网膜、系膜组织被渗出的胰酶所消化。此型胰腺炎病情笃重,且发展急剧,并发症多,死亡率很高。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