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首 页
全球找药
国药专区
医药问答
医药科普
疾病百科
疾病科普
分类
疾病
症状
药品
疫苗
检查治疗
科室
内科
外科
肿瘤科
妇产科
儿科
精神心理科
急诊科
口腔科
眼科
康复科
营养科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生殖医学科
男科
超声科
病理科
耳鼻咽喉科
其他
药物性头痛
药物性头痛指在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使用常规剂量或大剂量药物引起的头痛症状。头痛症状表现各异,部位不一,如前额部、颈部、顶枕部的剧烈疼痛、跳痛、胀痛或钝痛等,也可伴有面部潮红、头晕、恶心、走路不稳等症状。
药物性食管炎
正常情况下经口腔服药时,药物从口腔经过食管很快到达胃,很少引起食管的不良反应。但是如果食管本身存在异常,如受压、狭窄、运动障碍、胃食管反流等,以及服药方法不当(如卧位服药、服药时进水太少),致使药物在食管滞留时间延长,某些药物则可引起食管损伤,这种因药物而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称为药物性食管炎。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所致的药源性肾脏疾病。不同药物所致的肾损害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尿量异常、肾小管功能障碍(如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性糖尿)、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及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等。
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
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因服用各种药物引起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组病征。通常将中性粒细胞急剧降低,临床表现严重,发展迅速,周围血中白细胞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10%~20%或其绝对值低于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性狼疮
药物性狼疮即药物诱发的狼疮,是指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关节痛、皮疹、发热、浆膜炎,血中出现抗核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药物性肌张力障碍
药物性肌张力障碍是药物的一种罕见不良反应,儿童和青春期较成人常见。某些药物在其致中毒过程中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敏感,可产生一系列肌张力障碍症候群(即锥体外系反应),根据用药后症状出现和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迟发性两种。服用一次或几次常规剂量的药物即可出现症状,常表现为头和颈部肌肉肌张力障碍。吩噻嗪类药物、丁酰苯类药物、抗组胺类等药物常引起药物性肌张力障碍。
药物性肌病
药物性肌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干扰骨骼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起肌肉疼痛、触痛、肌肉无力、行动困难、不安腿综合征和扭转性肌痉挛等典型的临床症状。肌痛和肌痉挛是药物影响骨骼肌正常功能和结构的一种早期症状,进而可发展成为肌病。
药物性肝硬化
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药物可引起几种类型的肝硬化:①大结节性或坏死后肝硬化;②伴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③胆汁性肝硬化;④淤血性肝硬化。
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以往没有肝炎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炎,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可以引起本病的药物超过1000种,因此,药物性肝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药物性肝损伤
因使用药物而引起的肝脏损伤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严重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各种可损伤肝脏的药物,包括可预测性药物和不可预测性药物首先应停用肝损伤药物,再对症、保肝治疗
«
1
2
...
23
24
25
26
27
28
29
...
265
266
»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