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首 页
全球找药
国药专区
医药问答
医药科普
疾病百科
疾病科普
分类
疾病
症状
药品
疫苗
检查治疗
科室
内科
外科
肿瘤科
妇产科
儿科
精神心理科
急诊科
口腔科
眼科
康复科
营养科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生殖医学科
男科
超声科
病理科
耳鼻咽喉科
其他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约占所有青光眼的60%~70%,通常累及双眼,但不一定对称。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是指由于房角关闭引起眼压急性升高的一类青光眼。因其发作时常出现眼前部充血过去又称之为“充血性青光眼”。
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
概述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是指双眼视轴分离,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无器质性病变,在各个方向,不论何眼为注视眼,其偏斜度均相等。分为调节及非调节性两大类,调节性内斜视又分为屈光性及高AC/A两种。
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在生后或生后数日内发生内斜,因患儿父母很少在新生儿时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多见的是生后早期发现有斜视。因为患儿父母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双眼眼位情况,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有可能把双眼视轴平等的不稳定性,误认为是先天性内斜。此外在婴儿时期,由于鼻部尚未发育完善,多有内眦赘皮及假性斜视,也容易造成混淆。有些后天性调节性斜视,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发生,以上这些,都可引起诊断上的混乱。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 hyperplasia of primary vitreous,PHPV)是一种在出生时即出现的先天眼部异常,系原始玻璃体未退化并在晶状体后方增殖的结果。常为单眼足月产儿,在出生时即被发现。小眼球伴有因晶状体后纤维血管团块而表现为白瞳症。虽可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后部混浊,但晶状体一般透明。如果不予以治疗,多数患眼会自行发展眼内出血、角膜混浊、青光眼、视网膜脱离或眼球萎缩,最后将眼球摘除。
婴幼儿型内斜视
婴幼儿型内斜视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内斜视。又称先天性内斜视。也有人称为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及婴幼儿型内斜视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共同性斜视,由于发病时间早,常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VD)、隐性眼球震颤、上斜肌或下斜肌功能过强及代偿头位等。
隐斜视
一种外观不易看出、潜在的眼位偏斜部分患者有视疲劳、眼痛、视物模糊等表现可能与异常的解剖结构、屈光状态异常等有关有症状者以矫正屈光不正和视觉训练为主
隐斜
隐斜是两眼仅有偏斜的趋向,但能被大脑控制正位,并保持双眼单视呈潜在性眼位偏斜的疾病。又称隐性斜视、隐斜视。隐斜在生活中绝对正位眼很少,很多人有隐斜视,多为轻度水平隐斜视,垂直隐斜和旋转隐斜较少见。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向角膜表面生长、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胬肉较小者可没有症状,较大者可表现为眼部不适、视力下降及眼球运动障碍等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烟尘等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但较易复发
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
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HI)是一种主要累及单眼的慢性非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又称Fuchs综合征。此病发病隐匿,炎症轻微,常出现角膜后弥漫分布或瞳孔区分布的星形KP(沉积物)、虹膜脱色素等改变,易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
«
1
2
3
4
5
6
7
8
...
62
63
»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