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MIS)也称Dressler综合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数日至数周出现以发热、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并有反复发生的倾向。本病于1956年由Dressler首次报告。心肌再灌注治疗开展之前,此病发病率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5%,近年来,随着溶栓、急诊介入治疗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已显著下降。多数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2~3周,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在心梗后24小时内或数月以后。近年来,随着对这一症候群认识的不断加深,有报道该综合征不仅可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也可以出现于其他存在心肌损伤的情况,诸如:肺栓塞、肺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后等。故此,有学者对此类心肌损伤后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提出了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即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CIS)。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属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范畴,是指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缓解后再出现的心绞痛称为梗死后心绞痛(PMIA)。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绞痛的时间,PMIA分为早发和迟发两型。前者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 24小时至10天内;以后发生的PMIA为迟发型。根据心电图改变又分为梗死区内缺血和远距离梗死区缺血。前者是指心绞痛伴原梗死区导联上呈现短暂ST段和T波的改变;后者是指心绞痛远距离梗死区对应各导联上短暂性ST段和T波改变。
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包炎分为早期发生的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和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三个类型。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和心包摩擦音。早起发生的心包炎为自限性,预后好,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症治疗即可。Dressler综合征是机体对坏死心肌组织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通常需要短期应用类固醇类药物。而对于心室游离壁破裂所致者预后极差。
心肌病
各种原因导致心肌机械和心电活动障碍的一组异质性心肌病变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胸痛、乏力、水肿、活动耐量下降等遗传病因较多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心功能不全
是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发生损伤,导致组织淤血和(或)缺血的临床综合征。 症状:病情较轻时可无症状,较重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水肿等病因包括心肌损害、心脏负担过大、心室前负荷不足等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心肺功能辅助治疗等及时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寿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心房增大
心房增大为心房肌纤维增长、变粗、心房腔扩大的一种改变轻者可无症状;严重时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水肿等由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等疾病引起主要治疗原发疾病,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房心肌梗死
心房心肌梗死具有与单纯心室心肌梗死不同的临床过程,但因本身确诊较困难,临床表现常被同时伴随的心室心肌梗死所掩盖,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心房梗死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7%左右,以右房梗死多见,大多数为左心室梗死累及右心房,易发生肺或体循环栓塞。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若频率350次/分且不规则时,则为心房颤动。两者均可有阵发性和慢性持续型两种类型。本病是心内科门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风心病、冠心病、甲亢、心肌病、高血压等患者,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特发性房颤)。
心房扑动
由于电生理紊乱引起的心房快速规律性地收缩和舒张,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无症状,也可出现乏力、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严重时还伴晕厥等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酒精中毒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直流电复律、药物转复治疗、射频消融及快速心房起搏治疗等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是由于折返机制引起的一种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IART发作时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发作时心率可为100~150次/分钟,也可达160~200次/分钟,发作呈突发,突止的特点,个别可呈慢性持续过程,心动过速发作间隔时间不定,可间隔几秒,几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年发作一次。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