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首 页
全球找药
国药专区
医药问答
医药科普
疾病百科
疾病科普
分类
疾病
症状
药品
疫苗
检查治疗
科室
内科
外科
肿瘤科
妇产科
儿科
精神心理科
急诊科
口腔科
眼科
康复科
营养科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生殖医学科
男科
超声科
病理科
耳鼻咽喉科
其他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芽穿越Bruch膜并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和(或)上增殖形成的纤维血管组织,常伴有视网膜下的浆液性渗出和(或)出血,为多种眼底疾病导致视力丧失的最主要原因。
视网膜下纤维化和葡萄膜炎综合征
视网膜下纤维化和葡萄膜炎综合征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是出现慢性葡萄膜炎和进展为视网膜下纤维化病变。免疫应答和炎症所造成的一些生长因子如上皮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等可能与此种纤维化有一定的关系。
视网膜下膜
视网膜下膜(SRM),是视网膜外表面的细胞增生性膜,为视网膜周围膜的一种成分。SRM常见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脱离术后,但在以下情况也可见到: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织胞浆病;视网膜血管病等。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出现眼前闪光感、黑影遮挡与视力下降等以手术治疗为主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
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患者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为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一般视网膜脱离应该及时手术治疗。
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视网膜色素上皮炎也称为Krill's病。特征性的表现为在健康青壮年突发急性、严重的视力丧失,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色素上皮的改变。男女发病相当,可单侧和双侧发病。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细小的黑点状病灶,周围绕一小的晕轮状环。急性起病和自限性病程提示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光感受器细胞和色素上皮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夜盲、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等与遗传和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尚无根治方法,药物治疗作用未确定
视网膜软性渗出
视网膜软性渗出(retinal soft exudates), 又称棉絮状斑,为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大小不等的棉絮或绒毛样网膜渗出斑,位于视网膜浅层的神经纤维层。软性渗出的出现是发生增殖型病变的前兆。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视网膜软性渗出无特殊治疗方法。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劈裂症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劈裂为内外两层。一般包括先天性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及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先天性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多见于男性儿童,女性罕见。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在老年人群中多发。80%以上为双眼发病,而且双眼对称,性别无差异。常因有闪光感或飞蚊症等症状而就诊。
视网膜毛细血管血管瘤
概述视网膜毛细血管血管瘤通常为全身血管瘤的一部分,若合并小脑血管瘤(或囊肿),延髓、脊髓的肿瘤(或囊肿)则称为von Hippel-Lindau病。此病既有遗传型亦有散发型,约20%有家族遗传史,30%~50%为双眼发病。
«
1
2
...
16
17
18
19
20
21
22
...
62
63
»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