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首 页
全球找药
国药专区
医药问答
医药科普
疾病百科
疾病科普
分类
疾病
症状
药品
疫苗
检查治疗
科室
内科
外科
肿瘤科
妇产科
儿科
精神心理科
急诊科
口腔科
眼科
康复科
营养科
中医科
皮肤性病科
生殖医学科
男科
超声科
病理科
耳鼻咽喉科
其他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
抗精神病药即强镇静药,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精神病,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冬眠灵,可乐静,Chlorpromazine)、奋乃静(羟哌氯丙嗪,Perphenazine,Trilafon)、甲硫达嗪(Thioridazine)等。其中吩噻嗪类有较强的M-受体亲和力,且镇静、降血压作用明显,而锥体外系反应较轻。吩噻嗪类最常发生急件中毒,引起心脏、神经毒性,锥体外系反应和抗胆碱症状,较少致死。吩噻嗪类无特效解毒剂,解救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酚类中毒
常用酚类药物有石灰酸(苯酚)、来苏儿(煤酚皂溶液)、木馏油、雷锁辛(间苯二酚)、六氯酚、臭药水(煤焦油皂溶液)等,其中以石炭酸的毒性和腐蚀性最大。酚类对皮肤、黏膜有刺激、麻痹和引起坏死的作用,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并能直接损伤心肌和小血管等。小儿中毒多因误服所致;若用大量涂擦皮肤,亦可因迅速吸收而引起中毒。
非有机磷农药中毒
目前在农村广泛使用的杀虫剂虽大部分为有机磷农药,但也有一部分为非有机磷类,而且由此导致的中毒也不少见。
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患者在输血前无发热,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且排除了溶血、细菌污染等导致急性体温升高的原因。临床多以发热和寒战为主要表现。
非冻结性冷伤
非冻结性冷伤,是在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潮湿条件下所造成的冷伤,如冻疮、战壕足、浸溃足等。发生冻疮后,局部表皮存在者可涂冻疮膏,每日温敷数次。有糜烂或溃疡者可用含抗菌药和皮质激素的软膏,也可用冻疮膏。战壕足、浸溃足除了局部处理,宜用某些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以改善肢体循环。
发芽马铃薯中毒
马铃薯其致毒成分为龙葵素,又称马铃薯毒素,是一种弱碱性的生物甙,可溶于水,遇醋酸易分解,高热、煮透可解毒。每100克马铃薯含龙葵素仅5~10毫克;发芽马铃薯或未成熟、青紫皮的马铃薯含龙葵素增高数倍甚至数十倍。龙葵素具有腐蚀性、溶血性,并对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产生麻痹作用。
二氧化碳中毒
大量或长期吸入二氧化碳而导致的一系列急性或慢性损害的疾病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焦虑、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由长期处于低浓度二氧化碳环境或突然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等引起及时救治一般预后良好,严重急性中毒未及时纠正可遗留脑病、癫痫等后遗症
二氧化硫中毒
二氧化硫(SO2)广泛用于工业,是硫矿、造纸业、矿物燃烧的副产品,也是大气的常见污染物。凡是接触较高浓度的SO2均可致病,除直接刺激眼与上气道外,在呼吸道与水接触生成硫酸和亚硫酸引起黏膜损伤,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氧化氮中毒
二氧化氮(NO2)主要来自于车辆废气、火力发电站和其他工业的燃料燃烧及硝酸、氮肥、炸药的工业生产过程,乙炔吹管焊接、电镀、金属清洗和采矿业等职业均可接触到。NO2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酸雨的来源之一,具有腐蚀性和生理刺激作用,长期吸入会导致肺部器质性病变,呼吸道感染机会增加。儿童、老人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受NO2的影响更大。
二硫化碳中毒
二硫化碳为无色易挥发的液体,是工业上应用广泛的化学溶剂,也用于粘胶纤维、四氯化碳、农药生产等。二硫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皮肤和胃肠道吸收,中毒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出现脑水肿、昏迷、呼吸衰竭、死亡。个别可留有中枢及周围神经损害。慢性中毒主要损害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
1
2
...
15
16
17
18
19
20
21
...
54
55
»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