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绒毛状腺瘤
概述
指含有管状和绒毛两种结构的腺瘤,好发于结直肠
多数无症状,少数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菌群紊乱、遗传等密切相关
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治疗
定义
管状绒毛状腺瘤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上皮且同时兼有管状和绒毛两种腺瘤组织的良性肿瘤。
又称混合型腺瘤,癌变风险较大。
管状绒毛状腺瘤好发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本篇主要介绍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
发病情况
文献报道管状绒毛状腺瘤资料较少,以下为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发病情况。
管状绒毛状腺瘤占结直肠腺瘤的5%~10%。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4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低,60岁以上较高。
病因
致病原因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腺瘤的一个分型,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高脂肪摄入会影响胆汁酸和脂肪酸的产生,进而引起上皮组织及细胞过度增殖,最终诱发管状绒毛状腺瘤。
长期暴饮暴食加重肠道负担,损害肠道功能,肠道细胞增生风险增加,进而引起管状绒毛状腺瘤。
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紊乱导致长期慢性炎症。
常见于肠道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重或肥胖人群。
遗传因素
有腺瘤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升高。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便秘等可引起大便对肠道黏膜反复刺激,引起慢性炎症,长期发作可能引起管状绒毛状腺瘤。
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患者内脏脂肪组织比例增加,导致机体释放的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进而诱发腺瘤。
代谢异常
吸烟、饮酒
饮酒是腺瘤的危险因素,长期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患病率增加了3~4倍。
熬夜
熬夜会破坏身体昼夜节律,影响身体细胞凋亡,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发病风险,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有腺瘤、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史。
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移植。
有肢端肥大症、糖尿病、超重或肥胖。
长期腹泻、便秘。
长期熬夜、吸烟、饮酒。
有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糖饮食,咀嚼槟榔。
青春期摄入高糖和含糖饮料。
症状
管状绒毛状腺瘤大多无明显症状,若出现症状常因腺瘤的大小、数目、所在部位不同而异。
主要症状
便血
为最常见的症状。
常有间断性的便血,色鲜红,可混有黏液。
多数粪便带血,少数肉眼见不到血便,但大便隐血试验可能为阳性。
长期慢性少量出血,可导致贫血。
排便习惯改变
可出现排便不尽感或里急后重感。
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一次排便量变少等表现。
粪便形状不规则,粪便变细或变长,还可伴有顽固性便秘、腹泻。
其他症状
腹痛
较大腺瘤牵拉引起肠管套叠或梗阻时,可出现小腹坠胀、疼痛。
肿物脱出
较大的、位置较低的、带蒂的直肠腺瘤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
并发症
管状绒毛状腺瘤可能会出现癌变。
癌变
部分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发展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癌变率,绒毛成分越高,癌变率越高。
晚期主要表现为恶病质状态,出现极度消瘦,眼窝深陷,皮肤松弛、肌肉严重萎缩,呈“皮包骨头”的状态。
就医
就医科室
肛肠科
普外科
出现上述症状时,也可就诊于普外科。
消化内科
出现便血等症状时,也可就诊于消化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特别提醒:就医前可留意大便性状、颜色有无改变,及脱出物,可拍照给医生查看。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便血、排便不尽感或里急后重等症状?
是否有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这些不适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些不适症状有没有加重或缓解因素?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腺瘤、消化道恶性肿瘤?
是否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移植?
是否患有肢端肥大症、糖尿病、超重或肥胖?
是否长期熬夜或从事有夜班的工作?
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的习惯?
是否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糖饮食,咀嚼槟榔、暴饮暴食?
青春期是否摄入过多高糖和含糖饮料?
是否长期有腹泻、便秘?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生化检查、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
内镜检查:胃镜、肠镜、直肠镜检查。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腺瘤、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史。
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移植。
患有肢端肥大症、糖尿病、超重或肥胖。
长期熬夜、吸烟、饮酒。
有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糖饮食,咀嚼槟榔,暴饮暴食。
青春期摄入高糖和含糖饮料。
长期腹泻、便秘。
临床表现
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有里急后重感、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
也可以出现腹痛、腹泻、便秘。
医生行直肠指诊时可触及肿块,且患者腹部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检查
评估患者血脂、血糖水平。
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评估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辅助诊断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粪便隐血试验一般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更为直观了解管状绒毛状腺瘤位置、形态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
管状绒毛状腺瘤MRI检查可显示为肠壁增厚或肠腔内有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大多单发,形态常为类圆形、分叶状或扁平状,肿瘤边缘光滑。
注意事项
检查前需去除身上一切金属物品。
若患者使用金属心脏起搏器、支架或体内存在钢板等,尽量不行磁共振检查,如确有必要做MRI检查,必须如实告诉工作人员体内何种金属物,评估能否行此项检查。
内镜检查
胃镜、肠镜、直肠镜检查
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管状绒毛状腺瘤位置、大小等,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还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也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重要手段。
病理活检或全瘤切除后,送病理检查能够明确诊。
有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检查时应该尽量深呼吸,放松肌肉,方便内镜进入消化道内。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诊断管状绒毛状腺瘤的金标准。
直肠镜检查时取部分肿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是否是管状绒毛状腺瘤。
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取样是有创的,可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鉴别诊断
当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时,考虑管状绒毛状腺瘤时,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结直肠癌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不同点
结直肠癌是恶性肿瘤,肿瘤质地较硬,不宜推动。
还可出现脓血黏液便、肛门疼痛等症状。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即可鉴别二者。
结直肠脂肪瘤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腹痛的症状。
不同点
结直肠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良性疾病,一般与代谢异常和遗传相关。
脂肪瘤质软、有弹性,边界清楚,表面黏膜光滑。
通过肠镜黏膜下隆起、触感不同等多可初步诊断。
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直接明确肿瘤类型,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最大限度切除腺瘤,防止癌变。
治疗原则: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管状绒毛状腺瘤与结直肠腺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术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
内镜下切除术
适应证
适用于有蒂或直径<2cm的广基腺瘤性息肉,可内镜下切除。
禁忌证
患者不能配合。
有出血倾向或者正在使用抗血栓药。
严重心肺疾病或不能耐受内镜治疗。
生命体征不平稳。
有可靠证据提示肿瘤已浸润至固有肌层。
怀疑黏膜下深层浸润者的患者。
手术方式
对于微小息肉(≤5 mm),使用冷圈套器切除。
对于小型息肉(6~9 mm),使用冷圈套器或热圈套器切除术。
直径>20 mm的腺瘤及早期肠癌,可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穿孔、电凝综合征(手术部位处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及腹部不适。
术后并发症也可有非胃肠道并发症,常与患者原有疾病有关。
术后护理
术后常需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尤其对于老年人和有其他心、肺、肾等疾病的人群。
术后注意休息,避免用力活动,防止出血及加重。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
适应证
适用于瘤体占据直肠肠腔75%周径以下的无蒂、广基型直肠腺瘤。
禁忌证
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的患者不宜行TEM,以免术后发生肛门失禁。
手术并发症
也可能并发直肠创口裂开、暂时性肛门失禁,一般症状较轻,常于数天至3个月恢复。
女性患者中下段直肠前壁切除过深,可造成直肠阴道瘘。
极少数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
适应证
适用于直径>2cm、位置距肛门7cm内,内镜下切除困难的直肠腺瘤患者。
术后护理
术后切除标本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切缘为阴性,否则须追加手术。
术后采用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血压。
术后注意保护切口,预防出血。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及时更换切口处纱布,保持切口干燥。
术后切口疼痛时可以冰敷或口服镇痛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止痛药
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不适。
适用于出现腹痛症状的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
常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罗非昔布、塞来昔布)、曲马多等。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口干、嗜睡、头晕和便秘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尽量交替使用不同药物而非单一药物,避免产生耐药性。
疼痛减轻后尽量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预后
治愈情况
管状绒毛状腺瘤不能自愈,一般不会致残。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切除腺瘤后,预后较好,但有复发的可能。
未治疗或不及时规范治疗,如发生癌变可出现恶病质,严重者致其死亡。
预后因素
管状绒毛状腺瘤预后与绒毛结构、体能状态、有无发生癌变等因素相关。
绒毛结构:一般绒毛成分越少,腺瘤的良性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低。
体能状态:身体素质较好,体能状态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有无癌变:未发生癌变的管状绒毛状腺瘤预后较好。
危害性
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出现便血、腹泻、便秘等症状,体能降低,影响日常生活。
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发生癌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应有节制。
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黑木耳,香菇等。
可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如芹菜、香蕉、苹果等。
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大蒜、羊肉、烧烤等。
生活管理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日常生活中需要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避免免疫力低下。
心理支持
调节情绪,使情绪开朗良好,精神活跃。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要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
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避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患者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患者心理变化。
病情监测
患者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后需要注意心电监护的指标,严密监测心率、血压等。
行手术治疗的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以防复发。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
对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而言,随诊复查至关重要,可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及有无复发或癌变。
随诊的时间
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建议术后1年内复查肠镜。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
复查一般行粪便隐血试验,核磁共振检查、直肠镜检查等。
预防
戒除烟酒,健康饮食,不吃烧焦和烧糊食品,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
青少年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糖和含糖饮料。
摄入食物尽量多样化,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
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长期炎症刺激。
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即每周5天以上,每次至少30min。
有排便异常(大便不爽、频繁排便、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带血等)、年龄大以及有腺瘤、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检查便常规、便隐血试验及填写问卷调查,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