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病毒性面瘫
概述
与病毒感染有关的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
常表现为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鼓腮漏气
多与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有关
药物治疗为主,可配合针灸、理疗
定义
病毒性面瘫并不是规范的疾病名称,一般指面神经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的损伤,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受损部位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面神经具有支配面部肌肉运动活动,控制泪腺、唾液腺分泌,传递舌头前部2/3的味觉以及外耳道和耳廓的感觉的功能。
面神经发生病变后,患者可出现口角歪斜、一侧眼睑闭合不全、讲话漏风等表现。
发病情况
病毒性面瘫在我国尚无权威发病数据。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孕妇发病率较普通女性高,以单侧发病为主。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常在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
诱发因素
寒冷及凉风刺激、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诱发本病。
易患因素
本病常见于以下人群:
糖尿病患者,尤其血糖控制欠佳者。
孕妇,尤其是孕晚期。
免疫力低下者,包括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
发病机制
在人体靠近耳朵部位的颅骨里有个骨性管道,名为面神经管,面神经走行在这个管道里。
正常情况下,面神经体积仅占管径的25%~50%,管道内很宽敞。
病毒感染可导致面神经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及滋养血管痉挛,引起面神经水肿。
这时面神经道就变得很拥挤,水肿的面神经进一步受到挤压,神经营养不良,发生脱髓鞘改变,进而出现功能障碍。
症状
病毒性面瘫起病急,症状可在数小时至数天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很多人表现为起床时发现一侧嘴歪了、说话漏风、刷牙漏水等。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一侧面肌瘫痪,极少数情况可见于双侧。
额:额纹(抬头纹)变浅。
眼:眼睛闭不上或闭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即眼白,称为贝尔征。
口:口角歪斜(嘴歪)、讲话漏风、流口水,吃饭时总有食物残渣残留在齿颊间隙。
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严重时患侧面部完全丧失表情。
少数可出现口唇与脸颊不适。
少见症状
可分别或同时出现以下症状,其中同时出现这些症状的称为亨特综合征(Hunt综合征)。
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
对正常甚至轻微音量的声音产生极大的不适感(听觉过敏)。
耳后、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
外耳道、鼓膜出现细小的疱疹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果出现口角歪斜、说话漏风、刷牙漏水、不能闭眼、面部表情丧失、流口水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
其他科室
患者也可至康复科、中医科就诊,进行康复理疗、针灸等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保持面部清洁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口角歪斜、说话漏风、刷牙漏水、不能闭眼、面部表情丧失、流口水等症状?
这些症状发生多久了,发病速度如何,是否有过好转?
之前有没有风吹、着凉、感冒?
吃饭、喝水、说话是否受到影响?
听力怎么样,有没有耳鸣?
病史清单
之前有没有风吹、着凉、感冒?
是否有糖尿病,血糖控制如何?
是否做过器官移植手术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是否怀孕?
既往曾经患有哪些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其他检查:面神经电图、面肌肌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强的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
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神经营养药: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感冒、面部受凉史。
可能患有糖尿病,处于妊娠状态,曾经进行过器官移植手术后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临床表现
症状
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说话漏风、刷牙漏水、闭眼费力、面部表情丧失、流涎等症状。
查体
医生主要进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通过蹙额、皱眉、闭眼、鼓腮动作的完成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出现面肌瘫痪
检查外耳道、耳廓部位有无疱疹
通过患者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判断四肢肌肉情况。
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患者反馈的情况,评估是否出现面部、四肢感觉障碍
检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进行病毒学检查,有助于医生查找病因。
如怀疑存在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DNA等监测。
影像学检查
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或CT扫描,主要是为了鉴别是否存在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颅骨骨折等可能导致面瘫症状的疾病,帮助确定面瘫的原因。
病毒性面瘫患者本检查无颅内病变表现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用来评估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医生判断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有必要施行面神经减压术。
包括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肌肌电图(EMG)。
通常用于症状严重或恢复欠佳的患者。
量表检查
常用House-Brackmann量表,将患者病情从轻到重分为六级。
级别症状描述大体观静止状态运动
Ⅰ级正常各区面肌运动正常正常正常
Ⅱ级轻度异常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皱额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嘴角轻度不对称
Ⅲ级中度异常明显的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可有联带运动、面肌挛缩或面肌痉挛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皱额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嘴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
Ⅳ级中重度异常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嘴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
Ⅴ级重度异常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面部不对称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嘴角轻微运动
Ⅵ级完全麻痹,无运动完全麻痹,无运动完全麻痹,无运动完全麻痹,无运动
鉴别诊断
多种疾病可以引起面肌瘫痪,需要对引起周围神经面瘫的原因、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进行鉴别。
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莱姆病中耳炎脑卒中
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细菌或病毒性病原体脑缺血、脑出血
鉴别要点双侧发病更常见有蜱咬伤史,皮疹或关节痛,曾前往莱姆病流行地区逐渐起病\n耳痛、发热、听力障碍多数额部不受累,常同时有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言语意识变化等
治疗
治疗目的: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后遗症。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主,可配合针灸、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急性期
发病1~2周内可视为急性期,主要是控制组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损伤。
糖皮质激素:可选用地塞米松、强的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需注意不能长期使用,以避免出现血糖异常、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阿昔洛韦,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需注意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神经营养药物:为促进神经髓鞘修复,常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药物。
眼部用药:为减轻或避免角膜干燥、损伤,可使用人工泪液滴眼、涂红霉素眼膏等药物,一般多在睡前使用。
恢复期
发病6个月内为恢复期,治疗目的为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
除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外,还可使用烟酸地巴唑改善局部供血,缓解症状。
3个月面神经功能仍不能恢复者,属于后遗症期,可尝试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急性期:采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周围血液循环。
恢复期:采用电刺激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面部对称性、面部肌肉的自主控制。
面肌按摩:用手掌根部从患侧嘴角向上螺旋式按揉,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用力要柔软适度。
面部动作训练:包括练习进食、饮水、抬眉、眨眼、微笑、噘嘴、露齿、鼓腮等动作,每日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中医治疗
常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补血行气、解痉镇痛的中药以及针灸,改善面部微循环及新陈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预后
治愈情况
病毒性面瘫患者大多数可以痊愈。
大部分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
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可在发病6个月后完全恢复。
约有9%的患者会出现后遗症,4%~14%的患者会复发。
预后因素
影响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的因素如下:
年龄:年轻患者恢复较高,仅有少数不能完全恢复;老年患者恢复不完全的可能性高达60%。
面瘫程度严重:面瘫程度轻者恢复得更快更好,而程度重者恢复相对较慢。
伴随感觉异常:起病时已经有患侧味觉减退、唾液分泌减少者,恢复较困难缓慢。
治疗情况:未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差。
危害性
病毒性面瘫可出现外貌受损、角膜炎、流涎、咀嚼力弱等危害。
还可能出现面肌痉挛、面肌挛缩、口眼联带运动(眨眼时不自主地噘嘴或歪嘴)以及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鳄鱼泪)等后遗症。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食物应以细软、易消化为主,如烂粥、面糊,再逐步过渡到蛋羹、鱼泥粥、面片汤等。
忌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如生蒜、辣椒、咖喱、炸鸡、油条、肥肉等。
适量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胡萝卜、西兰花等。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注意面部的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
不要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
可用热毛巾敷患侧面部,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有闭眼困难的患者,睡眠时可使用眼罩,但注意不要让眼罩直接接触角膜,以免损伤。
家属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多关心、体贴、照顾患者。
病情监测
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照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
每日对镜观察面瘫恢复情况,根据医生要求复诊。
如果在治疗中出现眼痛、眼痒、畏光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到眼科就诊。
预防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避免面部长期接受冷风刺激。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日常饮食要健康、均衡。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