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c virus associated nephritis)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通过冷球蛋白介导和非冷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性肾炎,临床除有肝炎表现外,常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治疗重症HCV肾炎应先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治疗。
病因
HCV主要经血制品及使用静脉注射毒品传播。HC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激活补体继发细胞增殖及炎症细胞浸润,导致丙肝相关肾炎。目前认为HCV相关肾炎的类型主要有3种:①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③膜性肾病。
症状
检查
1.尿液检查
2.血液检查
3.肝功能试验
有急性肝炎症状者可进行以下检查:
(1)血清胆红素:患者在黄疸期血清胆红素逐天升高,多在1~2周内达高峰。
(2)血清酶测定: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在黄疸出现之前开始上升,在病极期达峰值,急性肝炎可有极高的酶活性,恢复期随血清胆红素缓慢下降。慢性肝炎时ALT可反复波动,重型肝炎在胆红素急剧上升时ALT反而下降,为“酶疸分离”,是病情严重征象。②谷草转氨酶(AST):线粒体损伤时,血清AST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③ALT/AST比: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中ALT值高于AST值,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变持续活动时ALT/AST比例接近1,肝硬化时AST增高常较ALT显著。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①低白蛋白(Alb)血症是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低Al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诊断肝硬化的特征性血清学指标。血清前Alb在肝实质损害时,变化更为敏感,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一致。②甲胎蛋白(AFP):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性)时可有短期低、中度升高,AFP的增高标志肝细胞的再生活跃,有广泛肝细胞坏死的患者中,AFP增高可能预后较好。③血氨测定:重型肝炎肝衰竭时不能将氨合成为尿素排泄;肝硬化门-体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血氨均可增高。
诊断
目前对丙型肝炎相关肾炎尚无统一诊断标准。除符合丙型肝炎的诊断外,临床上确诊应具备:
1.有蛋白尿或血尿。
2.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抗-HCVAg阳性。
3.肯定有冷球蛋白和免疫复合物存在,即冷沉淀物阳性,在冷沉淀物中有HCV-RNA病毒核心抗原和IgG抗HCV抗体。
鉴别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1)饮食:低盐饮食、适量优质蛋白饮食。
(3)控制蛋白尿:必要时应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减少蛋白尿,可给ACEI类或ARB类药物口服治疗。
2.抗病毒治疗
3.急性重症HCV肾炎的治疗
如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应先使用血浆置换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去除循环冷球蛋白及阻止新的抗体生成。甲泼尼龙静脉滴注,连用3天后续以常规口服泼尼松;可加用环磷酰胺。在泼尼松剂量减至20mg/d时方可开始干扰素α(IFN-α)抗病毒治疗。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