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
概述
上腹部反复出现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感等的一系列症状
可有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早饱感、餐后饱胀感、上腹部胀气等
与病原菌感染、胃肠疾病、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根据病因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定义
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包括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更为常见。
分型和分类
根据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器质性消化不良
由消化道病变或是其他器官组织病变所引起的上腹痛或腹部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临床症候群。
发病情况
我国广东城镇居民1998年的问卷调查显示消化不良患病率为18.9%。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
有关消化不良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推测年发病率约为1%。
病因
致病原因
消化不良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其他因素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部分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以改善,表明消化不良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胃肠道疾病
当胃肠动力出现异常,胃排空延迟时,可能会引起食物长期堆积在胃肠道未被消化,从而表现出消化不良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
当患者存在有比较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不安、紧张、压抑、抑郁等情况时,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环境因素
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可能会因为应激而出现消化不良。
其他因素
某些肝、胆疾病会继发消化不良的症状。
腹部手术之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也有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某些特定饮食习惯,如碳酸饮料、牛奶、洋葱、咖啡、巧克力、辣椒等食物摄入可能与消化不良有关。
高危因素
脑力劳动过度。
工作紧张。
睡眠状况差。
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不良饮食习惯。
症状
主要症状
上腹部疼痛
有些患者腹痛症状不明显时,可自觉腹部不适。
上腹部烧灼感
主要为上腹部疼痛。
没有明显的规律,大多与进食时间有关。
疼痛比较局限,不发散。
早饱感或餐后饱胀感
这是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之一。
可在进食适量或者少量食物后出现腹部饱胀感。
由食物长期存在于胃肠道内未被消化引起。
上腹部胀气
有些胃排空异常的患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等。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表现为情绪不安、焦虑等。
其他症状
主要为上腹部疼痛。
没有明显的规律,大多与进食时间有关。
疼痛比较局限,不发散。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如果出现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气、腹部烧灼感、早饱感或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对有如下“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
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
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腹胀、烧灼感、早饱感或餐后饱胀感等症状?
是否有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吞咽困难?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消化道疾病?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中是否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
是否存在紧张、焦虑情绪?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腹部手术史。
不良饮食习惯。
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实验室检查
尿素呼气试验
可通过碳13或者碳14呼气试验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是否由肝、胆、胰等器官组织疾病所引起的消化不良。
腹部CT
可用于判断腹部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感染等异常情况。
内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可以直观、明确诊断,是否有消化道的器质性病变。
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应用罗马Ⅳ标准,符合以下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
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
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症状。
不同点:肠易激综合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大便形状的改变,且排便之后疼痛的症状会缓解;而消化不良疼痛大多不规律。
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均有腹胀、腹痛、腹部不适、腹部烧灼感的症状。
不同点:消化性溃疡疼痛具有节律性、周期性,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灶;而消化不良疼痛不规律,可能与进食的时间有关。
胃炎
相似点:均有腹痛、反酸、嗳气的症状。
不同点:胃炎在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而消化不良在胃镜下一般无器质性改变。
糖尿病
相似点:均可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糖尿病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可通过血糖升高等加以诊断。消化不良一般无血糖异常升高。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去除诱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原则:采取综合治疗,以对症为主,实行个体化原则。
一般治疗
调整饮食结构,可以选择米饭、面包、酸奶、苹果等;少吃如粗粮、高脂饮食、刺激或辛辣食物、碳酸饮料、乙醇和浓茶等。
戒烟戒酒。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给予心理支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抑酸剂
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达到治疗的效果。
可有腹泻、腹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促动力药物
刺激胃肠道,促进胃肠动力、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效果。
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可有腹泻、腹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推荐四联疗法。
四联疗法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一种铋剂(如果胶铋)再加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应用。
消化酶
消化酶制剂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常用药物有复方消化酶等。
可引起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心理治疗
紧张、焦虑、抑郁等也会引起消化不良,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缓解症状。
给予患者心理指导,帮助排解患者排解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在临床中常选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毫针针刺和穴位埋线,常选用的穴位通常以足阳明经脉和任脉为主。
预后
治愈情况
器质性功能不良
一般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经规律治疗后可治愈。
功能性消化不良
经规律药物治疗或饮食调理后大多缓解,可治愈,但是容易复发。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三餐饮食。
均衡摄入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
清淡饮食,减少油腻、辛辣、生冷食物的摄入,避免刺激胃肠道。
生活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用公筷,餐具定期消毒。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适度锻炼,养成良好的体魄,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调节
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帮助缓解焦虑、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其自信心。
向患者周围亲人、朋友告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从亲人、朋友身边得到安慰及帮助。
预防
调整饮食结构,适量摄入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选择新鲜的食物,正确处理食材,避免病原菌的感染。
使用公筷,定期消毒餐具。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