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腹泻
概述
新生儿以大便次数或性状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消化道综合征
新生儿每日大便次数可达数次或十多次,可伴腹胀、呕吐、发热等症状
感染因素导致的腹泻较为多见,饮食、环境等非感染性因素也可能引起腹泻
根据病因采取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等治疗措施
定义
新生儿腹泻是指发生于新生儿(出生28天内)以大便次数或性状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消化道综合征。
由于新生儿腹泻时常排出大量液体,所以容易造成患儿脱水,如不及时治疗,可因水电解质紊乱等危及生命;也可导致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和认知发育障碍等,因此新生儿腹泻应及时防治。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感染性腹泻:肠道内感染所致,以病毒、细菌感染多见。
非感染性腹泻:因饮食、环境等非感染因素导致。
病因
致病原因
肠内感染
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以病毒、细菌感染多见。
病毒
常见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健康成人可为病毒携带者。
细菌
常见致病菌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传染源多为带菌或患病的孕妇和/或日常照护人员。
真菌
以白色念珠菌较多见。
肠外感染
肠道外感染有时也可产生腹泻症状,如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或急性传染病等。
主要是因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同时感染肠道。
非感染性因素
过敏性因素
新生儿主要是因对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可发生于用牛奶进行替代喂养的新生儿。
喂养不当
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因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等引起新生儿腹泻。
消化酶缺陷
以双糖酶缺陷较为常见,可为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导致,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腹泻。
环境因素
新生儿所处环境突然变冷、腹部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所处环境过热致消化液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过多,也可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药物
症状
主要症状
消化道症状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腹泻,粪便为水样、蛋花汤样,有腥臭味。
鼠伤寒沙门菌导致的腹泻,粪便可呈水样、黏冻状、黑绿色或灰白色,有明显腥臭味。
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腹泻,粪便多为黄绿色、暗绿色,水样,有腥臭味。
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大便常呈稀水样,量多,腥臭味可不明显。
真菌感染导致腹泻,大便呈黄绿色稀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多。
全身症状
可能伴有发热、腹胀、呕吐、精神萎靡、哭闹不安、出现痛苦表情等症状。
并发症
脱水
新生儿腹泻易造成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家长可以通过以下症状特点大致判断新生儿脱水情况。
轻度脱水 | 中度脱水 | 重度脱水 | |
---|---|---|---|
精神状态 | 稍差 | 萎靡或躁动 | 嗜睡、昏迷 |
皮肤弹性 | 尚可 | 差 | 极差 |
口腔黏膜 | 湿润 | 干燥 | 非常干燥 |
前囟、眼窝 | 稍有凹陷 | 凹陷 | 明显凹陷 |
肢端温度 | 尚温暖 | 稍凉 | 凉或呈青紫色 |
眼泪 | 有 | 减少 | 无 |
尿量 | 稍少 | 明显减少 | 无尿 |
休克
腹泻导致新生儿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患儿可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躁动、尿少或无尿等休克表现。
营养不良
持续腹泻和进食不足导致患儿体重持续减轻。
患儿常出现好哭、烦躁,进食减少或拒奶等症状,可影响体格生长和各系统功能发育的正常进程。
就医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如新生儿每天排便数次或数十次,或伴有腹胀、呕吐、发热、哭闹不安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新生儿出现严重腹泻,伴嗜睡、尿少、血便、前囟及眼窝明显凹陷等,建议尽快前往急诊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新生儿无法通过语言表达不适,因此家长应当在新生儿出生后观察并记录其排便情况,也可拍照记录粪便性状,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每天排便几次?
什么时间开始腹泻?是否有减轻或者加重?
粪便是什么颜色的?是否成形?有什么异常气味吗?
是否伴有呕吐、腹胀、发热等症状?
病史清单
孩子母亲或出生的医院中是否出现了腹泻病流行?
可有患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史,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目前采取何种喂养方式?
是否有消化酶缺陷情况?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母亲分娩时可能有腹泻病史,或出生的医院可能有腹泻病流行。
患儿有消化酶缺陷情况。
患儿有牛奶蛋白过敏。
患儿长期应用抗菌药物。
患儿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史。
临床表现
患儿每天排便数次或数十次,可能伴有发热、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嗜睡、尿少、血便、前囟及眼窝明显凹陷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是辅助初步判断是否有感染的重要检查,根据白细胞分类计数等变化可大致判断感染类型。
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是常规项目,初步明确新生儿腹泻的可能原因。
大便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等相关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可明确是否存在消化道的出血,为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
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大便的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在明确病因的同时可以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
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大便的病毒序列或抗原等检测。
怀疑真菌感染,可进行大便镜检,发现真菌孢子和菌丝有助于确诊。
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
鉴别诊断
新生儿腹泻主要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病因鉴别,通过粪便检查、血常规等可明确致病原因。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病因,减轻腹泻对新生儿的损害,防止发生脱水及休克。
治疗原则: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合理喂养及用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补液治疗
根据新生儿脱水情况,选择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或鼻饲管补液等方式进行补液。
口服补液主要是使用口服补液盐(ORS),适用于刚开始腹泻及轻至中度脱水的患儿,但新生儿耐受性较差。
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以及不能耐受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患儿,以及休克或意识改变、口服补液无改善或程度加重、肠梗阻等患儿。
鼻饲管补液可用于无静脉输液条件、无严重呕吐的脱水患儿。
医生会根据脱水性质及严重程度,确定补液性质和补液量。
抗感染治疗
即使怀疑为细菌性腹泻时,也不首先推荐使用抗菌药物,因为大多数病原菌所致急性腹泻均是自限性的。
对于痢疾样腹泻患儿、疑似霍乱合并严重脱水、免疫缺陷病、早产儿以及有慢性潜在疾病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严格应用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等),具体用药可根据粪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以及患儿临床情况进行选择。
目前尚无针对引起胃肠道感染的病毒的药物。
其他药物治疗
急性水样腹泻患儿可于疾病早期遵医嘱应用益生菌药物(如布拉酵母菌)。
蒙脱石散可帮助缩短腹泻病程,减少腹泻排便次数和量。
补锌治疗有助于改善新生儿急性腹泻病和慢性腹泻病的临床预后,减少腹泻病复发。
一般治疗
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开始后患儿应尽早恢复进食。
母乳喂养者可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者伴有乳糖不耐受时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
因感染而腹泻的患儿,应注意休息。
预后
治愈情况
新生儿腹泻如能及时诊断、治疗,多可治愈。
如果未能及时治疗,腹泻不止,患儿可能会因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出现休克,最终危及生命。
危害性
严重的新生儿腹泻如不尽快控制,可能会危及患儿生命。
如长期腹泻,影响患儿对营养的吸收,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影响患儿健康成长。
部分导致感染性新生儿腹泻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可能会导致同院的新生儿乃至成人出现腹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可以母乳喂养的患儿,应当坚持母乳喂养,可适当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
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待好转后继续喂食。
生活管理
建议新生儿所处室内温度为22℃~24℃,防止新生儿受凉或过热。
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勤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胶布,以保持新生儿皮肤完整性。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新生儿臀部并擦干,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护理患儿前后应认真洗手。
预防
合理喂养新生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亲早开奶。
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注意乳品的保存,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需要定期消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照顾者注意勤洗手,注意保持家庭清洁和新生儿个人清洁卫生。
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长期滥用抗菌药物。
尽量少带新生儿去人员密集处,减少外出,避免交叉感染。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