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隐痛
概述
肚脐以上的腹部有不易察觉的疼痛或不适感
与胃肠道、肝胆及泌尿系统等疾病有关
出现上腹隐痛时,应就诊于消化内科
在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定义
上腹隐痛是指位于上腹部(肚脐水平线以上)的一种不明显或不容易察觉的疼痛或不适感。
上腹隐痛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胃肠道、肝胆和泌尿系统疾病等。上腹部后方涉及的脏器有: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小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发生机制
上腹隐痛的发生机制因其成因而异。常见的发生机制包括。
炎症:如胃炎、胆囊炎等炎性疾病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发炎,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感。
溃疡:胃溃疡等病变导致局部黏膜损伤,暴露神经末梢,使胃酸、胆汁等物质刺激神经,引发疼痛。
类型
根据上腹隐痛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上腹隐痛和慢性上腹隐痛。
根据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上腹隐痛可分为器质性上腹隐痛和功能性上腹隐痛。
器质性上腹隐痛:疼痛可能和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肠梗阻等器质性病变有关。
功能性上腹隐痛:疼痛可能与肠道或胃肌肉功能紊乱有关,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表现
大多数上腹隐痛的疼痛症状不明显,病理性原因所致的上腹隐痛可能出现与原发疾病相关的症状,如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胸骨后疼痛等。
症状特征
疼痛性质
上腹隐痛可能表现为钝痛或不适感,可能是持续性或阵发性的。
疼痛可能在进食后、运动或情绪波动时加重或缓解。
疼痛部位
上腹隐痛主要位于脐水平线以上腹部区域。
疼痛可能是局限性的,也可能是泛发性的。有时,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肩部或颈部。
时间规律
上腹隐痛可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例如,胃溃疡可能在进食后或空腹时加重,而胆隐痛通常在进食高脂肪食物后出现。
缓解和加重因素
疼痛可能因进食、运动、情绪波动、药物使用等因素而加重或缓解。例如,胃酸抑制剂可能缓解胃溃疡引起的上腹痛,而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疼痛。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
腹胀
胸骨后烧灼感
这种症状通常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胃酸逆流到食管引起刺激感。
腹泻或便秘
这些症状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或消化道感染等疾病有关。
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
长期上腹隐痛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这些症状可能与胃溃疡、胃癌、胰腺炎等疾病有关。
发热和寒战
黄疸
原因
上腹隐痛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和泌尿系统等疾病。另外,其他系统的疾病也有可能由于隐痛定位不准确而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
疾病因素
胃肠道疾病
胃炎:胃黏膜炎症可能引起上腹隐痛。
胃溃疡:胃部黏膜受损,形成溃疡,可能导致上腹隐痛。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逆流到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上腹隐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肠道运动异常、胃排空延迟或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导致上腹隐痛、腹胀和饱胀感。
胃肠道肿瘤:胃肠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可能导致上腹部或腰部疼痛。
肝胆疾病
胆石症:胆囊或胆管内结石可能引起上腹隐痛。
肝炎、肝硬化和肝癌:肝脏炎症、纤维化和肿瘤可能导致上腹隐痛。
慢性胰腺炎:长期胰腺炎症可能导致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隐痛。
泌尿系统疾病
肾结石:肾结石可能导致肾盂、肾盏扩张,引起上腹部或腰部疼痛。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脏炎症,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腰痛和上腹隐痛。
肾积水:肾脏排尿受阻,导致尿液在肾脏内积聚,从而引起肾盂、肾盏扩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或腰部疼痛。
肾肿瘤:肾脏肿瘤可能导致上腹部或腰部疼痛。
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可能导致胸骨后疼痛,有时疼痛也可能表现为上腹隐痛。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分层可能导致剧烈的胸痛或上腹隐痛,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部分肺炎病例可能出现上腹隐痛,尤其是下叶肺炎。
妇科疾病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导致酮体堆积可能引起腹痛,表现为上腹隐痛。
其他
腹部肌肉拉伤,特别是腹直肌拉伤,可能导致上腹隐痛。肌肉拉伤可能是由于剧烈运动、举重或突然扭伤引起的。
非疾病因素
饮食
大量进食或食用高脂肪、辛辣、油腻食物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上腹隐痛。
精神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发上腹隐痛、恶心和腹泻等症状。
就医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或持续的腹部隐痛,或伴有其他症状,应尽快就医,查找原因,及时治疗。
就医指征
门诊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伴有腹部饱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伴有胸闷喘憋、呼吸困难、心慌、头晕等症状。
急诊就医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腹痛突然加重,较为剧烈,难以忍受时。
伴有胸痛、严重喘息、呼吸困难时。
伴有意识障碍、晕厥时。
就诊科室
出现上腹隐痛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消化内科。
当伴有胸闷喘憋、呼吸困难、心慌、头晕等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由于导致上腹隐痛的原因众多,根据症状和初步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去其他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等。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上腹隐痛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是哪个部位?
上腹隐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频率如何?
疼痛发生与进餐、体位、排便等是否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是否伴有腹部饱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
是否伴有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是否伴有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等症状?
有没有心慌、头晕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或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是否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史?
是否处于经期?
是否有手术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重点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对于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检查腹部情况,包括腹部外形。
听诊肠鸣音和血管音。
检查腹部脏器有无异常增大。
检查腹部有无异常隆起、异常搏动、疝、包块等等。
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和反跳痛。
实验室检查
生化全项:可判断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指标是否有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测:可提示是否患有肿瘤性疾病。
其他检查
电子胃肠镜
帮助明确是否存在胃肠道疾病。
影像学检查
如腹部超声、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定位发生病变的组织和器官,还可以帮助鉴别诊断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腹腔疾病等。
心电图
缓解与治疗
持续或较长时间的上腹隐痛,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建议自行服用止痛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缓解措施
上腹隐痛的病因复杂,不同器官、系统疾病均可以引起腹痛,部分腹痛可通过以下措施得以暂时缓解。
休息: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轻腹部压力。
饮食调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蛋、煮熟的蔬菜和水果等;避免油腻、辛辣、高脂肪、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餐量要适中,避免暴饮暴食,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症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减轻压力:学会合理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愉悦,可尝试深呼吸、瑜伽等方法来缓解压力。
保暖:保持腹部温暖,避免腹部受凉,可适当采用热敷等方法缓解疼痛。
避免刺激:戒烟、限酒,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
药物缓解:在医生建议下,可使用非处方药物如解痉药、抗酸药等,以缓解症状。
专业治疗
上腹隐痛的治疗应在查明病因之后,规范进行,一般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两个部分。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给予相应的对症药物治疗。以下治疗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镇痛:对于轻度至中度疼痛,可以使用一些解痉药、抗酸药。
抗炎:根据病因和病程,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生素、激素等抗炎药物来控制炎症。
胃肠动力调节:针对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上腹隐痛,医生可能会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抗酸和胃黏膜保护:对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损伤引起的上腹隐痛,医生可能会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胃黏膜保护剂。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会有较大的差异,可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慢性胰腺炎:可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多酶片等消化酶进行治疗。
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用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天晴甘平等保肝药物进行治疗。
肝硬化和肝癌: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免疫调节剂、肝保护药物、止痛药、支持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正确认识和理解病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可应用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消化酶、阿米替林等药物治疗。
食管裂孔疝:临床症状较轻者应避免腹腔内压力增高,可选择抑酸剂降低胃内酸度、促进胃肠动力等;症状明显、内科疗效欠佳者应选择外科或腹腔镜手术修补、内镜介入治疗。
肠梗阻:患者根据病因,可能需要使用解痉药、抗生素等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可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缓解期可应用改善缺血、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抗炎、镇痛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