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大肠杆菌肠炎
概述
概述
大肠杆菌肠炎是由致病菌大肠杆菌感染肠道而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为主,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本病可分为5种类型: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和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
临床症状
发热、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脓血便、食欲缺乏等。
危害
小儿大肠杆菌肠炎可引起患者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发热等全身症状,造成患儿身体明显不适而哭闹、烦躁。
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便培养、粪便毒素检测、血清电解质检查、血清凝集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诊断
根据患儿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结合粪便相关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治疗原则
轻症以调节肠道菌群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症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治愈性
经及时抗菌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较好。
饮食建议
急性期需禁食,以恢复肠道功能,待便次得到控制后逐步恢复饮食。小儿患者以脱脂奶加米汤混合,定时定量喂养。注意补水。
病因
病因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肠道而引起。
流行病学
小儿大肠杆菌肠炎以2岁以下小儿多发。
传播途径
病原菌经口进入肠道。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较缓,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轻症不发热,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每日3~5次,呈黄色蛋花样,量多,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发热、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在出现肠麻痹前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2.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感染此菌后0.5~7天出现分泌性水泻,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寒战、头痛、肌痛,很少发热,病程4~7天。病情轻重不等,可以仅有轻微腹泻,也可呈重症霍乱样,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3.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感染出血性大肠杆菌后3~7天,出现的主要症状为痉挛性腹泻,初为水泻,继之为血便或脓血便,恶心、呕吐,少数有上呼吸道症状,不发热或低热,个别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4.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症状与细菌性痢疾不易区别。5.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本病是由粘附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无侵袭力,亦不产生肠毒素,临床上可引起旅游者腹泻、小儿慢性腹泻。
诊断依据
小儿大肠杆菌肠炎5种类型均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及便培养大肠杆菌阳性。不同类型又有各自的诊断依据: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诊断还需排除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肠炎、病毒性肠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的诊断还需毒素检测阳性;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的诊断还需大便分离到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的诊断需具备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同时便培养所得大肠杆菌做豚鼠试验阳性。
治疗
治疗方针
轻症以调节肠道菌群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症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其他治疗
预后情况
经及时抗菌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较好。
护理
日常护理
密切监测患儿体征,出现发热应给予物理降温,出现腹泻要注意补水,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注意饮食卫生,做好患儿口腔、皮肤黏膜的清洁,防止继发性感染。
饮食调理
急性期需禁食,以恢复肠道功能,待便次得到控制后逐步恢复饮食。小儿患者定时定量喂养。注意补水。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