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突过长
概述
茎突是颞骨向前下方突出的细长骨性突起,正常情况下从颈部摸不到
茎突过长是由于茎突骨发育异常、茎突舌骨韧带骨化、钙化导致的
茎突过长时,头颈部转动或做咽部活动时出现咽部异物感、颈痛、咽痛感等症状
茎突过长而无不适症状者无须治疗,症状明显者,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截短过长的茎突
定义
茎突过长是指茎突骨质长度超过2.5cm,以致因茎突下方尖端位置贴近颈部血管、神经,或当头颈部转动或作吞咽、说话、发音等动作时,激惹、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血管或神经,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感、反射性耳痛或头颈部痛等症状。
茎突位于侧颅底中段前下方,周围与咽、舌、舌骨及下颌等结构以肌肉和韧带相连,且与颈部的动脉和神经关系密切。
茎突外形细长,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cm。X线片测得茎突的长度为2.5cm以内属正常,超过2.5cm即为茎突过长。
发生机制
茎突过长,可能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骨化,以及与其相连的茎突舌骨韧带有额外的骨化中心形成,致使该韧带部分骨化或全部骨化后,以假关节与舌骨小角骨性融合有关。
茎突过长时,其尖端可直接机械性刺激扁桃体窝邻近丰富的感觉神经,引起咽部异物感、疼痛、耳颈部的反射性疼痛。但也有茎突过长而无症状者。
由于茎突较长,当头颈部转动或作吞咽、说话、发声等动作时,刺激、压迫邻近的血管或神经的可能性增多,因而容易引发症状。
茎突舌骨韧带钙化或骨化后,茎突至舌骨之间形成一较长而较坚硬的条索状物,更易激惹邻近的血管、神经产生症状。
类型
根据茎突过长形成机制,可分为茎突骨质过长,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
茎突骨质过长
茎突由第2鳃弓的Reichert软骨发育而来,在发育过程中如发生异常骨化,茎突即可过长。
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
Reichert软骨的另一部分发育成为茎突舌骨韧带,若有额外的骨化中心形成,致使该韧带部分骨化,茎突必将过长;若全部骨化,则即成为“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与舌骨小角呈骨性融合,其间或有假关节形成。
表现
茎突过长,一般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或引起咽部不适时通过医生触诊检查发现。
茎突过长未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血管或神经时,通常不会有任何症状。当过长的茎突与周围神经和血管发生牵扯后,通常会伴随如咽部疼痛、咽部异物感、颈动脉压迫症状等常见症状。
症状特征
茎突过长患者一般不能自己发现,通常是因为引起咽部疼痛、异物感等症状,进行相关查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医生怀疑茎突过长时,用手指在腭扁桃体靠近咽腭弓处可扪及小棒状突起,压迫此处咽部异物感加重。
伴随症状
咽部疼痛、咽部异物感,耳鸣、听力障碍、头晕、头痛等颈动脉压迫症状。
咽部疼痛
常为一侧性刺痛、钝痛、胀痛、牵拉痛等,多不剧烈,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
咽痛常位于扁桃体窝区域,舌根部或咽的其他部位,可伴有舌运动不良、发硬感,可有味觉异常。
吞咽或深呼吸时疼痛可加重,可放射至颈部或耳部,引起牵涉性耳痛。
若发生于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常因疼痛似觉伤口未愈。
尚可出现肩背痛或颈部疼痛。
常见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扁桃体切除术后等。
咽部异物感
很常见,多为一侧性,如鱼刺感、牵拉感、异物附着感等,吞咽时或可更为明显,有时在说话、转头或夜间加重。
尚可出现咽喉发痒感或紧迫感。
有的扁桃体切除术后常觉咽部有牵拉感。
常见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扁桃体切除术后等。
颈动脉压迫症状
当颈部动脉受到压迫或擦碰时,疼痛可从一侧下颌角区域向上放射。
颈内动脉受刺激者,疼痛或不适感可放射至头顶和眼区;引起耳鸣、听力障碍、头晕、头痛、眼花、眼胀等。
颈外动脉受刺激者,疼痛或不适感可放射至同侧面部;引起面部麻木感或胀感。
常见于颈部创伤、颈椎病变、颈部血管畸形等。
其他伴随症状
吞咽困难:多见于急性扁桃体炎、颈部外伤、扁桃体周围脓肿等。
咽部麻木感:多见于茎突骨质过长、茎突舌骨韧带钙化、颈部外伤等。
唾液增多:多见于急慢性咽喉炎、咽喉外伤、咽喉异物等。
失眠:多见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切除术后等。
原因
茎突先天软骨骨化及茎突舌骨韧带钙化或骨化,可使茎突过长。茎突过长时,其尖端可直接机械性刺激扁桃体窝邻近丰富的感觉神经,引起咽部异物感、疼痛、耳颈部的反射性疼痛。但也有茎突过长,并无症状者。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出可能导致茎突过长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茎突过长的产生主要与Reichert软骨异常骨化和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有关。
Reichert软骨异常骨化
茎突由第2鳃弓的Reichert软骨发育而来。
此软骨在发育过程中如发生异常骨化,茎突即可过长。
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
Reichert软骨的另一部分发育成为茎突舌骨韧带。
若有额外的骨化中心形成,致使该韧带部分骨化,茎突必将过长。
若此韧带全部骨化,则即成为“茎突舌骨韧带骨化(或钙化)”,与舌骨小角呈骨性融合,其间或有假关节形成。
非疾病因素
茎突过长属于软骨发育异常,不存在非疾病的情况,也有茎突过长而无任何临床表现者。
就医
如果经检查发现茎突过长,且伴有咽痛、咽部异物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耳鼻喉科就医,确定病因和病情程度后进行相应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茎突过长,咽喉不适症状持续存在、频繁间断发作、进行性加重、突发且导致明显不适。
影响到正常生活。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茎突过长引起剧烈头痛、头晕及一侧视力下降、昏厥等现象时,宜及时救治、避免拖延。
伴随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活动或激动后明显感觉呼吸不畅者,需要在病情稳定后,寻求紧急医疗帮助。
就诊科室
检查发现茎突过长,并出现相关症状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耳鼻喉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咽部疼痛、咽部异物感、耳鸣、听力障碍、头晕、头痛等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久了?
上述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者缓解?
上述症状是突然出现的,还是慢慢发生的?
除上述症状外,有没有其他症状,如面部麻木及胀感、张口困难、吞咽梗阻感、咽部麻木、唾液增多、咳嗽、失眠、眼花、眼胀等?
身体其他地方还有疼痛不适吗?
病史清单
咽、扁桃体或颈部有过什么疾病?
咽、扁桃体或颈部受过外伤、接受检查或者做过手术吗?
是否有咽异感症?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询问病史后,首先将选择体格检查,并判断是否需要后续辅助检查,如:喉镜、血常规、C反应蛋白、茎突CT和X线摄片、颈动脉彩超及颈部血管磁共振等,结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和病情程度做进一步评估。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咽喉是否红肿,扁桃体是否肿大。
触诊:颈部是否存在包块及压痛或扪痛。扁桃体窝指诊应作为常规检查法之一。在扁桃体窝处又触及坚硬条索状物或骨刺状物。
若因颈动脉受刺激而发生症状者,可同时以另一手于该颈侧触摸颈动脉处,观察是否诱发相应的症状或导致原有症状加重。触诊宜在两侧扁桃体窝进行,以对比症状与之相关性。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抽血检查血常规,主要看是否有感染发生。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提示变应性疾病,显著增高时则提示过敏等情况;淋巴细胞增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用于排除咽喉感染引起的不适。
C反应蛋白:在炎性疾病中,可出现数值升高的敏感表现。用于排除炎症引起的咽喉不适。
喉镜检查:可以清楚观察咽喉腔内情况,了解可能引起此类症状发生的疾病特点,并排除其他伴随病变的特征,如有无黏膜破损、红肿、溃疡及新生物,还能观察可能存在的异物和损伤情况,可以更好的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和病情程度,适时选择茎突CT、X线摄像检查,以了解茎突过长类型、程度及与周围结构组织的关系,以评价病情成因,作为后续治疗的指导依据。
颈动脉超声及颈部血管磁共振:可判断颈部动脉与过长茎突的位置关系及接触方式,为手术治疗方式和操作注意事项提供参考。
缓解与治疗
茎突过长,而无其他症状时,无需特殊处理。
出现咽喉痛、咽部异物感等症状,不建议自行盲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有可能是茎突过长导致的。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和病情特征后,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选择手术治疗截断过长的茎突。
缓解措施
茎突过长,通过止痛、对症治疗,可以缓解因茎突过长引起的咽部疼痛、异物感、耳鸣、头痛等症状。
因茎突远端位置贴近颈部血管、神经,或当头颈部转动或作吞咽、说话、发音等动作时,激惹、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血管或神经,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感、反射性耳痛或头颈部痛等症状,因此,生活中
避免上述动作过大可能减轻不适。
咽炎、扁桃体炎时,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易激发过长的茎突而引起症状,因此,应预防扁桃体炎的发生。已发生者应积极遵医嘱治疗。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通常可能会指导一般治疗,短时采用局部理疗,开具局部或全身用药等,帮助患者暂时减轻茎突过长造成的刺激症状。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增加营养。避免处于污浊、干燥环境,戒烟戒酒,保持环境和身体温度适宜,避免吸入有毒和刺激性烟雾,禁食辛辣刺激性和硬质食物等。避免发生咽炎和扁桃体炎。
局部理疗:针对咽喉红肿疼痛,可选择半导体激光、微波等理疗设备对咽喉及颈部进行局部照射治疗,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性肿胀相关的疼痛症状。
药物治疗:全身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镇痛药止痛治疗。
对因治疗
手术截短过长的茎突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茎突过长的形态特征差异,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一些差异,主要有以下手术方式可供选择:
经口茎突截短术
颈外径路茎突截短术或切除术
对于茎突过长向外偏斜明显,且在扁桃体窝处不能触及而又引起颈动脉等刺激症状者,可通过颈外径路将过长的茎突切除,包括传统外科手术及内镜下茎突截短术。
无论经口内或颈外径路施行茎突截短手术后,均应适当使用抗生素,以预防颈深部感染。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